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如题所述

1. 端午节的名称源自中国古代,其字面意义为“初五”。东汉时期,粽子已被记载为用菰叶包裹的“角黍”。
2.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可追溯至夏至和端午两个节日。古人用粽子祭祀,纪念屈原只是其演变之一。粽子如今已成为全年可见的风味美食,各地有不同风味,如中原郑州的龙舟粽。
3. 端午节的“端”字意味着开始或初生,与“五”字结合,意味着初五。端午节最初称为“端五”,后因唐玄宗生日改为“端午”。
4. 端午节有众多习俗,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等。端午节在晋朝之前已有,名目繁多,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等。
5.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说法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端午节的概念在晋朝由周处提出,唐宋时期逐渐固定为“端午”。
6.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楚人追悼屈原的传统。端午食粽是另一习俗,粽子又称“角黍”,历史悠久,样式繁多。
7.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也是装饰品。悬艾叶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用以驱邪避疫。
8. 端午节在2021年依然被庆祝,相关的文章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真正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习俗由来、赛龙舟的意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