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爬行纲具有观赏性的种类有哪些?

如题

1、鱼类:乌贼(桑螵蛸)、海马。


2、两栖类:常见的药用动物有蟾蜍(蟾酥)乌龟(龟甲)鳖。


3、爬行类:蛤蚧、大部分蛇类都能入药(白花蛇、蝮蛇)、蝎子。


4、鸟类:鹤;雀脑乌鸡鸭子负鼠的粪便(五灵脂)。


5、哺乳类:牛黄、犀牛角、穿山甲、鹿(鹿茸、鹿鞭、鹿角)、龙骨。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


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爬行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大鲵(俗称娃娃鱼)蝾螈,特别是墨西哥钝口螈,长得很可爱,已经有人工养殖品种了,不过价格较。

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蔽处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季节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扩展资料:

幼体阶段有侧线器官,以鳃呼吸,鳃的形态、发生与鱼类的迥然不同,属新生器官。幼体形态不能代表近祖型性状,经过变态幼体器官或萎缩或消失或改组,形成有显著进步趋势的成体(内鳃退化,用肺呼吸)。

成体与幼体两个阶段形态上的差别越显著(如无尾目),变态也越剧烈,对繁衍后代也越有利。在变态前后的两个生长发育阶段不能完全脱离水域或潮湿小生境而生存,这是过渡类群的关键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栖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4
大鲵(俗称娃娃鱼)
蝾螈,特别是墨西哥钝口螈,长得很可爱,已经有人工养殖品种了,不过价格较贵追问

求多说几种。越多越好

追答

爬行纲还有各种蜥蜴,比如:鬃狮蜥、泰加蜥、绿鬣蜥、长鬣蜥、水巨蜥、中国石龙子
还有蛇,玉米蛇、球蟒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24
第十七章 两栖纲(Amphibia) [知识点知识点知识点知识点]形态,介绍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分类起源。 [重难点重难点重难点重难点]了解两栖类结构从水生到陆生的适应和不完善性;休眠。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变态后的成体能登陆生活,用肺呼吸的一类脊椎动物。 第一节 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又一重大质的飞跃。 一一一一、、、、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 2.浮力消耗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 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 二二二二、、、、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肺呼吸;吸收空气中的O2。 2.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行混血双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该特点与呼吸器官的改变相适应) 3.五趾型四肢为运动器官(支持身体和适于陆上运动) 4.具颈、荐椎(各一枚) 颈椎:增加头部的灵活性(但仅只1枚,为过渡阶段) 荐椎:与腰带构成牢固支架以负重。 (空气浮力小,而水则能将动物身体飘浮起来。) 5.表皮开始发生角质化(1-2层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但角质化程度不高,表皮层仅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故体内水分散失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6.大脑出现原脑皮;(以适应陆地复杂环境) 7.感官 听觉:出现中耳——鼓膜和所小骨——适应扩大并传导空气中的声波。 视觉:出现活动的眼睑、瞬膜、保护眼睛。 鼻:具内鼻孔,即为嗅觉器官又是呼吸通道,(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陆栖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此陆栖又不能远离水环境) 两栖动物为首次登陆的类型,故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不够完善: 1.肺呼吸不完善(肺仅薄中、状结构),还有赖皮肤和鳃的辅助呼吸; 其皮肤呼吸只能在潮湿环境下进行:吸收溶于水中的O2。 2.皮肤裸露,水分易被蒸发(故离不开潮湿环境)。 皮肤的通透性使两栖动物不能生活于盐分很高的环境中(特别是卵与幼体),因此海水中、海岛上无两栖类。 3.变温,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制约(有冬眠习性) 4.体外受精,胚胎无羊膜,水中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完成变态后才能登陆。 变态前适应水生的特征:①鳃呼吸;3对羽状外鳃——内鳃。②具侧线;适于水环境的感觉器官;③心脏分为1心房、1心室,单循环;④尾与尾鳍为运动器官。 现代的两栖类:从结构上和个体发育等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即是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类型); A.从结构上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 B.从个体发育上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反映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一一一、、、、皮肤裸露皮肤裸露皮肤裸露皮肤裸露、、、、富有腺体富有腺体富有腺体富有腺体,,,,行辅助呼吸行辅助呼吸行辅助呼吸行辅助呼吸。。。。 1.表皮:①角质层:1-2层,有脱皮现象;蟾蜍的角质化程度稍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②生长层:有若干层细胞,能不断分裂生长。内含少数色素细胞。 2.真皮:加厚。为陆生动物的特征。 3.皮肤腺:①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表皮细胞下陷形成,有管道通皮肤表面(鱼类为单细胞腺体)。其分泌的粘液能使皮肤保持湿润,这对皮肤呼吸有积极作用。②毒腺,亦为多细胞腺体,是一种保护性腺体,蟾蜍发达,两眼后方集中成两大的毒腺称鳃腺(分泌的毒液加工后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蟾酥)。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④微血管,丰富(呼吸)。⑤皮下淋巴间隙,使皮肤易剥落。 皮肤功能: 1.保护:保护体表(机械屏障);具保护色(色素细胞)。 2.呼吸:肺/皮呼吸,呼吸之比为2/3。冬眠时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3.排泄:吸收水中O2,排出CO2。 4.分泌:主要是分泌粘液,以湿润皮肤。 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但角质化程度不高,细胞核还存在,细胞的界线还很明显,仍是活细胞,这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高度角质化的死细胞不同,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青蛙的皮肤并非全部固着在肌肉上,只有部分固着区域,其间的空隙为皮下淋巴间隙,因此蛙的皮肤易于剥落。 两栖类皮肤特点: ①表皮有轻微的角质化,开始有退皮现象。 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富于多细胞腺体。 ③真皮加厚(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 二二二二、、、、头骨骨片数减少头骨骨片数减少头骨骨片数减少头骨骨片数减少(头骨轻而骨片少),枕骨髁2枚,具颈椎与荐椎之分化;四肢5指(趾)型。 1.内骨骼多为硬骨,也有不少软骨;脑颅骨化不全,大部分呈软骨囊状,脑腔小。 2.头骨骨片数减少,与减轻体重营跳跃生活相适应。(而古两栖类坚头类头骨十分沉重,骨片坚厚而数多。) 头骨具枕骨髁2枚与颈椎相关节(脊椎动物仅两栖类与哺乳类具2枚枕骨髁,其余全为1枚)。颌弓与脑颅的联接为自联式:即上颌的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接。 3.多具胸骨(陆生四足类所特有),无明显肋骨,故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4.脊柱具颈椎与荐椎各1枚(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5.肩带脱离了和头骨的联系(硬骨鱼的肩带通过上锁骨与头骨相连)加强了前肢的活动。 腰带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加强了后肢的活动能力和负重能力(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6.舌弓的舌颌软骨形成中耳的耳柱骨。 7.四肢5指(趾)型,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前肢:短小;后肢:长大,适于跳跃。 蛙:雄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特别是生殖季节)为婚垫,抱对之用。 骨骼功能: 1.支持身体,维持体形。 2.保护作用:脑颅(脑、感官)、脊柱(脊髓)、胸骨(内脏器官:心、肝、肺)。 3.运动:与肌肉配合,产生运动。 4.造血:具红骨髓的骨骼为主要造血器官(长骨、肩胛骨、锁骨、脊柱等)(红血球、血小板)。脾:制造白细胞的主要器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