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品质的理解?工作中如何确保产品品质

如题所述

关于产品品质四位品管大师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戴明认为“品质是种以最经济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朱兰认为“品质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费根堡认为“品质不是最好的,它只是在某些消费条件下的最好,这些条件指的是产品价格(隐含品质成本),以及实际的用途”;石川馨认为“品质就是符合要求的标准”。以上这四位大师的看法都有共通的观点:“符合使用者的需要”,换另一种说法就是:“符合使用者要求的标准”。

以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 以作为交易对象的商品的实际品质或以代表商品品质的样品来表示商品的品质,包括: (1)看货成交 又称凭现货买卖,即根据现有商品的实际品质买卖。具体做法:在货物存放地卖方向买方展示货物,买方或其代理人逐一检视,对满意的货物即与卖方达成交易。这种做法,多见于寄售、拍卖、展卖等贸易业务中。 (2)凭样品买卖 指交易双方规定以样品表示商品的品质并以之作为卖方交货品质的依据。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些商品难以用文字来说明其品质,代之以实物样品来表示。 根据样品提供者的不同,凭样品买卖可分为: ①凭卖方样品买卖 ②凭买方样品买卖 ③凭对等样品买卖。
工作中如何确保产品品质:
一、企业要设立清晰的长期和年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进度表,这个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可操作,不能模棱两可;再者,目标一旦确定,必须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将相对抽象的目标融入各部门甚至是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将岗位职责细化、立体化,使每个目标层次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
二、创新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包括道德品质、理论修养、企业文化、党性党纪、规章制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执行不是空谈,其前提是有能力且有意愿将工作目标、工作标准落到实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或表象,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应贴进职工实际、气氛生动活泼,使培训重心落脚在培训的效果上,体现在职工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的提高上。而管理技能、业务技能的高低将直接体现在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因此,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策略、目标,并反馈企业的文化。通过这些方面知识层次的有效培训与学习,培训“训练有素”的员工,有利于责任、自我约束意识的调整和形成,有利于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克已之短、采人之长和工作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发扬。
三、抓住工作关键点、关注工作细节。关键点平常既表现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表现为诸如火车搬道工之类的重要环节。关键点的解决往往代表着主要问题的解决、代表着整体工作的突破,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如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目标确定之后,中层管理干部就是其能否实现的关键点,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对目标实现、工作兑现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的必要性在于细节的问题看似小、不重要,却往往体现并决定着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水平。一方面,许多时候就是细节或小事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一件事的成败,祸患积于忽微,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意思,这方面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不乏枚举;另一方面,关注细节是工作质量提升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管理要求,是员工、客户不断提高的产品、服务、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木桶效应”表明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而不是最长的木板所决定的。细节之如短板,从一个侧面说明关注细节的必要性。执行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细节认真、再认真;对关键点跟进、再跟进。
四、升华管理理念,构建高效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管理理念主导着企业管理的方向,决定着对问题根源的认识和对存在问题所采用的破题方法。源自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有序运行的规则,是一个组织创造和谐、向上工作环境和提高执行力的制度保障。通过规章制度所体现的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人文关怀是提高执行力-出手就干标准活、精准执行的制度前提。如通过不断完善以薪酬分配为主的物质激励政策,消除员工的内部不公平、自我不公平和外部不公平情绪,有效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可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执行意愿和提高工作效果;又如通过重组组织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可以有效克服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业务推诿扯皮、责、权、利不对等不利提高执行力的制度因素。
五、建立优秀的企业执行力文化。在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地位,使员工真正树立“主人公”的责任感。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自上而下深深渗透的执行文化系统,使价值观、工作观、目标、工作行为准则、标语不只是印在文件上、贴在橱窗上、写在黑板上,关键是深植于员工的心里、转化为员工的行动,使员工朝着企业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努力,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六、改善沟通方式、完善沟通平台。有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由于企业事实存在着的管理层级、本位利益,使信息的有效传递受到阻碍,也使有效沟通方式和沟通平台的构建在现代企业更加重要。企业网站企业电脑和微信群开通的公共信箱就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有效沟通,我们不仅可看到事物的表象、存在的问题,还可了解到造成这种表象、问题的真实原因;不仅能了解到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还能达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效果;不仅是达到高效工作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和谐、有序且富有活力的手段。 总之,不断提高执行力,一个组织就必须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完善执行环境、执行规则、执行目标、执行能力、执行动力等方面着手,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动积极性、充分激发员工自我超越、勇攀新高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做久、做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而关键的一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5
产品品质管理历经质量检验、统计技术应用,到现今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将产品质量从检验延伸到了预防控制,使得我们的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

能够系统性的做好产品品质,需要做好20个方面:

1、管理职责
明确在企业中与质量有关的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包括高层要做的管理评审;中层要做的质量控制;基层要做的质量操作,明确质量责任,做好质量基础管理!

2、质量体系建立
要建立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到作业文件的系列体系,明确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协调与管控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方面的控制,用质量管理机制来保证产品品质。

3、合同评审
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包括产品质量、交货周期、技术要求等要明确,并组织公司专业部门评审,确保能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避免拍胸脯承诺后做不到,而产生纠纷!

4、设计控制
产品是设计出来的,做好设计,减少后期问题,是很关键的!要在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和设计修改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设计出的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5、文件和资料控制
将与质量有关的文件、资料、图纸、施工方案等要进行控制,规范这些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修订、发放等做好管理,确保使用现场的所有文件资料都是最新有效的版本,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文件,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6、采购
明确采购需求和选择合格的供货商,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做好进货检验,进而保证我们产品的品质。

7、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
有些产品,使用了顾客提供的产品,比如来料加工等,要做好保存、验收和使用记录。

8、产品标识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加工中要做好各个工序的标识,分清责任,便于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工序、岗位甚至是个人。

9、工序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人机料法环测各个环节的控制,操作人要具有操作证书,满足操作中的需要,确保生产中的质量。

10、检验和试验
制定检验标准,做好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产品的检验,并做好检验记录。

11、检验、检测设备控制
对产品检验检测所需的设备要进行标识、周期检验、确保现场所使用的检测设备精度要求符合规定。

12、检验和试验状态管理
在生产现场要做好检验状态的管理,避免状态混乱,影响品质。检验状态分为4种:未检、已检待定、合格、不合格。在现场要做好标识和隔离。

13、不合格品控制
对检验人员检验出现的不合格,要有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处置方法有4种:返工、返修、降级使用、报废。根据不同的处置结果,采取措施。

14、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纠正措施,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整改,避免再次发生相同的问题;

对其他人员、部门或者外部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针对自己,找出可能发生问题的潜在原因,来完善方法,预防问题发生。

15、产品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产品生产出来后要按照产品的要求,做好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交付给客户的整个过程中的质量。

16、质量记录
做好与产品有关的各种记录的填写、保存、查阅、销毁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这是证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证据,要管理好。

17、质量体系审核
对质量体系文件的执行过程建立审核制度,定期开展审核活动,对出现的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要求有关责任部门进行整改,确保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8、培训
要保证产品品质,关键是人员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培训体系,通过培训、考试、实习等,确保我们的员工都符合岗位要求,持证上岗,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19、服务
要与客户进行沟通,调查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帮助客户解决产品出现的问题。

20、统计技术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运用控制通、直方图、鱼刺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产品质量,采取解决措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8
品质,产品的质量,是引得客户信赖的要素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应做到,操作员工必须了解品质的重要,那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确保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有一定的时间自检,避免慌乱误将不良品留下去。
第3个回答  2018-03-30

以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以作为交易对象的商品的实际品质或以代表商品品质的样品来表示商品的品质,包括:

    看货成交又称凭现货买卖,即根据现有商品的实际品质买卖。具体做法:在货物存放地卖方向买方展示货物,买方或其代理人逐一检视,对满意的货物即与卖方达成交易。这种做法,多见于寄售、拍卖、展卖等贸易业务中。

    凭样品买卖指交易双方规定以样品表示商品的品质并以之作为卖方交货品质的依据。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些商品难以用文字来说明其品质,代之以实物样品来表示。

    根据样品提供者的不同,凭样品买卖可分为:

    ①凭卖方样品买卖

    ②凭买方样品买卖

    ③凭对等样品买卖。

工作中如何确保产品品质:

一、企业要设立清晰的长期和年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进度表,这个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可操作,不能模棱两可;再者,目标一旦确定,必须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将相对抽象的目标融入各部门甚至是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将岗位职责细化、立体化,使每个目标层次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

二、创新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包括道德品质、理论修养、企业文化、党性党纪、规章制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执行不是空谈,其前提是有能力且有意愿将工作目标、工作标准落到实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或表象,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应贴进职工实际、气氛生动活泼,使培训重心落脚在培训的效果上,体现在职工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的提高上。而管理技能、业务技能的高低将直接体现在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因此,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策略、目标,并反馈企业的文化。通过这些方面知识层次的有效培训与学习,培训“训练有素”的员工,有利于责任、自我约束意识的调整和形成,有利于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克已之短、采人之长和工作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发扬。

三、抓住工作关键点、关注工作细节。关键点平常既表现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表现为诸如火车搬道工之类的重要环节。关键点的解决往往代表着主要问题的解决、代表着整体工作的突破,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如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目标确定之后,中层管理干部就是其能否实现的关键点,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对目标实现、工作兑现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的必要性在于细节的问题看似小、不重要,却往往体现并决定着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水平。一方面,许多时候就是细节或小事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一件事的成败,祸患积于忽微,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意思,这方面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不乏枚举;另一方面,关注细节是工作质量提升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管理要求,是员工、客户不断提高的产品、服务、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木桶效应”表明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而不是最长的木板所决定的。细节之如短板,从一个侧面说明关注细节的必要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