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把『鼎』作为权力的象征?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把鼎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在于鼎的属性与中华先民的吃相耦合,所以鼎才能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鼎是中国古代权利的象征,有“鼎中原,权力天赐”之说,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6
鼎的创意来自于煮小米。作为吃小米饭的民族,中国人非常熟悉煮饭的锅子(陶罐子)。陶罐子架在火塘上,必须用三块石头架起来,下面放柴禾,才能炊煮。后来人们观察了孕妇,在陶罐下面捏出三个袋状的足,叫做鬲,可以自己把自己支起来。鬲的袋足浑圆饱满,孕蓄着奔放的情感,有女性那里的曲线美,是煮饭的工具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缺点是这三个袋足煮完饭以后,干粥渍在袋底出不来,没法刷锅,并且浪费粮食。
  于是人们又把鬲的三个袋足变成三个死心的脚,这也就是鼎了,是完美无暇的煮饭之具和国家神器了。当时的鼎都是陶制的,大禹想超越他的时代,作出一个青铜鼎来。怎么铸鼎呢?首先要弄出模范来,当然这个模范不是投票选举的。模是一个东西,范是一个东西。用泥捏出一个鼎的雏形,这就叫做“模”。把模用火烘干,使它变得硬梆梆的,再拿小凿子在上边雕刻出动物花纹,比如长着巨睛、大口、独牙、犄角和利爪的饕餮。
  下一步是用好一点的泥制作“范”。一般使用粘土,加水反复揉和,里边加上谷糠,防止开裂,最后揉成一张方饼状,啪地一声掴在刚才的泥“模”外侧,这就是“范”。让“模”和“范”亲密接触,范就获得了模的外形的information。
  刚才是外范,下面做内范。只要把泥“模”刮掉外表一层,就是内范了。把内范放在外范的肚子里,二者之间形成了空隙,这空隙正孕育着青铜鼎的造型——仔细想象,看是不是这样!没错的。我们的古人真会琢磨啊,来回折腾。
  接着,有人把一大坩锅热汤端上来——就是明晃晃的一千度高温的液态青铜汁。把青铜液缓缓倾倒进外范与内范的间隙里(这个事情最好让手稳一点的人去干),于是大鼎一次浇铸成形,放凉了以后,打磨打磨就行了。(这些都是简要言之,实际上很不容易,比如作一只铜钟,其实需要一百块外范、内范组合起来浇铸,且外范相互之间不能错位。)
  九鼎神秘、诡奇、高贵,鼎身还可以铸出铭文,记录一些歌颂功德的话——但大禹这个时代还没有文字,工匠们可以省一省心。美丽的绿松石也可以镶嵌在鼎身,比如说老虎纹的眼睛就用宝石。大禹雄浑肃穆的九鼎,活脱脱地一溜排列在宫殿的台基上了。这九只集中全国物力和高科技的传国宝鼎,一直流承传袭了两千年,被若干朝代争夺,经过不同品性的手,沾上不同种族的血,阅尽沧桑变化,直到秦始皇时代才把它们全部弄丢。不过,从考古挖掘上看,迄今我们也没有找到哪怕一件夏朝的鼎,甚至再小一点的青铜器皿也没有。夏朝其实还没到青铜时代,还没有青铜器。大禹铸九鼎未必属实,只是后人的传说而已。

还有传说说九鼎上面刻的是当时九州的地图,九鼎代表着九州,是当时的传国之宝,像楚国那样“问鼎中原”的行为就是造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7
主要原因是物以希为贵。

靑铜时代的铸造使用的方法是失蜡法铸造。简单说就是先用蜡做出一个铜器一样的蜡器,蜡器埋入砂模,浇入的铜液烧掉蜡,并占领蜡器的空间,形成了铜器。当时生产力的瓶颈不是技术与铜矿,是产量低下的蜂蜡。自然的蜂蜡要用很多人手与国土面积才能产生。因此大型铜礼器背后反映的是大量的人口与物产,这是综合国力的代表。一般人是没有资格使用鼎器的,天子九鼎(一顿饭九个菜),大夫五鼎。老百姓拿个陶罐吃饭就成了。

周礼中把使用鼎器的规格制度化,基本上就代表了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楚国地大物博,国王雄心勃勃地询问周天子九鼎的轻重大小准备山寨,就成了无礼之极的「问鼎」行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6
第一,它是用普通人不易得到的珍贵材料制作的。青铜是当时产量不多、极珍贵的原材料。第二,这些食器和炊器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鬼神祭祀一律以食物当先,不仅食品讲究,而且即使是器皿也十分华贵,多用青铜制作。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春秋时人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样,祭祀用的礼器价值也会倍增。第三,鼎鼐等食器等于现代的饭锅,谁占有了用天下九州贡献的青铜制造的饭锅,自然也就象征性地掌握了天下人的饭碗。
第4个回答  2013-04-16
夏朝时期,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东周时期,楚王也曾经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来表示对周王室的不屑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