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的质控里面的目标值是什么

如题所述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三分群转向五分群,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而且我们也注意到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和当今非常先进的流式细胞仪相同的技术,如散射光检测技术、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等。本文重点就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阐述。

体积、电导、激光散射法(VCS)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它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多参数分析。该方法也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剂溶解掉红细胞,然后加入稳定剂来中和红细胞溶解剂的作用,使白细胞表面、胞浆和细胞体积保持稳定不变。然后应用鞘流技术将细胞推进到流动细胞计数池(Flowcell)中,接受仪器VCS三种技术的检测。
V代表体积(Volume)测量法,是采用经典的库尔特专利技术,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细胞体积。体积是区分白细胞亚群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有效区分体积大小差异显著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C代表高频电导性(Conductivity),采用高频电磁探针原理测量细胞内部结构间的差异,也是该公司的专利技术。细胞膜对高频电流具有传导性,当电流通过细胞时,细胞核的化学组份可使电流的传导性产生变化,其变化量可以反映出细胞内含物的信息。该参数可用来区分体积相近而内部性质不同的细胞群体,如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由于它们的细胞核特性不同而在传导性参数上有所区别。
S代表激光散射(Scatter)测量技术,采用氦氖激光源发出的单色激光扫描每个细胞,收集细胞在10°~70°角度内出现的散射光 (MALS)信号。该激光束可穿透细胞,探测细胞内核分叶状况和胞浆中的颗粒情况,提供有关细胞颗粒性的信息,可以区分出颗粒特性不同的细胞群体。例如细胞内颗粒粗的要比颗粒细的散射光更强,因此可以用于区分粒细胞中的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三种细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情况,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方法 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及目视显微镜法同时对160余例血小板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进行计数,对比分析。 结果 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数量、试剂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标本放置时间和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计数PLT。 结论 血液细胞分析仪并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计数,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应分析原因,用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血小板(PLT)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血小板检测,其结果往往不很稳定。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很多,现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1.2 试剂   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 检测方法   对日常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6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同时进行目视显微镜计数。  2 结果  2.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  2.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比较 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的比较(略)  3 讨论 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在PLT直方图上提示有大颗粒存在,PLT聚集是影响PLT计数的主要原因。对此种情况进行了显微镜镜检,并与正常图形进行对比,由表1可看出,此种异常图形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结果极不可靠,须重新采血。 由于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鉴别的,大量小红细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区域的改变。在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70fl时,仪器一般无PLT上限区域干扰报警,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小于70fl时,仪器往往提示上限区域有干扰,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有小红细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仪器法与镜检法相比差异越显著。此种现象可用流式细胞技术或二维激光散射技术避免[1]。实际工作中采用手工法亦可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值。 血细胞的检测结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原则上强调使用与仪器检测原理相匹配的试剂[2]。溶血剂是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中的主要试剂,能将红细胞溶解,并能使白细胞的体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理论上讲PLT计数时的脉冲大小只与稀释液的性能和仪器的设置有关,与溶血剂的性能无关。但实际工作发现,若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等亦可影响检测结果。特别注意的事,试剂应避免污染,否则,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  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3]。  齐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这种巨大血小板分布于红细胞直方图的100~250fl处,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平均红细胞容积偏高。此外,全血标本需不断混匀,2h内完成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体积的识别有明显的体积界限:PLT2~30fl。根据Coulter原理,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识别颗粒的性质。当其体积异常超过该仪器设定的阈值,往往会造成误判. 此外,在血小板(PLT)体积分布图上,2~3fl粒子过高时,图形左移甚至缩窄呈“尖峰”样,此种情况除血小板体积偏小外,常有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引起,一起致计数结果增高[5]。有报道认为,白血病细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标本的细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测定值偏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PLT计数是否准确,应结合直方图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