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所有宫殿名称以及谁住在那里

如题所述

一、太极宫

居住的人: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

简介: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

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太极宫之南为皇城,北倚长安北墙,北墙外为西内苑,内苑之北为禁苑(隋大兴苑),东西两侧分别是太子所居住的东宫与掖庭宫。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内有别殿、亭、观三十五所, 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

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太极宫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核心区内,全为现代建筑所覆压,尚无条件进行考古发掘。据勘测及文献记载可知,宫城(包括东宫及掖庭宫)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

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

二、掖庭宫

居住的人:

掖庭宫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

简介:

掖庭   宫是太极宫的一部分,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

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

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

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内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墙240米处发现了唐“光化二年(899年)岁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丑建”的《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宫的西南,从而证明这里确曾是内侍省无疑。

三、东宫

居住的人:

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

简介: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因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颜师古注:“东宫,太后所居也。”《汉书·贡禹传》:“莽乃车驾至东宫,亲以其书白太后。”

四、大明宫

居住的人: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简介: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   。

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大明宫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

大明宫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9月9日,史诗纪录片《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首映,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联合国首映的先河。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梨园,原是大明宫中游园之一,因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五、兴庆宫

居住的人:

兴庆宫是唐玄宗做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大规模扩建,成为长安城三大内之一;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

简介:

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称为“南内”。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

兴庆宫内建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 

唐代的兴庆宫范围,东至今仁厚庄与理工大西部,西至今兴庆西路,南至今咸宁西路中段,北至今东关长乐坊路南,今遗址开辟有兴庆宫公园。

兴庆宫是唐玄宗做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大规模扩建,成为长安城三大内之一;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大多数时间为太后等后宫常驻之地。唐末长安城被毁,兴庆宫便从此被废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宫(隋唐长安宫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掖庭宫(古代宫殿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宫(古代住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明宫(唐朝皇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庆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6

太极宫:隋代大兴宫改建,皇帝的住所。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住在这里。

掖庭宫:用来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在宫中进行劳动和学习技艺。

东宫:皇太子居住和办公之地 ,规模都较小,占宫城的一小部分。

大明宫:永安宫改成大明宫,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所修避暑之宫永安宫。

上阳宫:于此设朝听政

扩展资料

大明宫

大福殿,三清殿,承香殿,玄武殿,紫兰殿,拾翠殿,含冰殿,林德殿,太和殿,太和殿,清忠殿,仙居殿,长安殿,金銮殿,清醉阁,还周殿,蓬莱殿,含凉殿,朱境殿,宣徽殿,中和殿,明义殿,承欢殿,紫宸殿,含象殿,思政殿,延英殿,绫绮殿,浴堂殿,温室殿,龙首殿,宣政殿,含元殿。


太极宫


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 等等。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


兴庆宫

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建筑物。

参考链接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0

唐代宫殿一共有五处,分别是太极宫、紫微城、大明宫、上阳宫、兴庆宫。

618~656年,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居住在太极宫。

657年,唐高宗迁居东都洛阳的皇宫紫微城。

662年,长安大明宫建成,唐高宗便在紫微城与大明宫之间多次来往,史料记载“东西二宅,来去不恒。”

675年,唐高宗又在东都洛阳建造上阳宫,建成后便常居于此。

684年,武则天把改紫微城改称“太初宫”,太初宫便成为了武则天时期最主要的皇宫。

706年,即位后的唐中宗在紫微城居住了一年半,便移驾长安,主要居住在大明宫。之后,唐睿宗到唐玄宗前期也主要居住在大明宫。

717年,开元五年,唐玄宗移驾东都洛阳,此后主要在紫微城与上阳宫两宫居住。

728年,扩建后的兴庆宫正式成为皇宫,唐玄宗在长安时多居于此。

安史之乱以来,从唐肃宗到唐昭宗之间的唐朝皇帝皆居住在大明宫。

唐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与末代皇帝唐哀宗主要居住在紫微城。






第3个回答  2013-05-13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你:
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回答您。唐朝纵横历史几百年,修建的宫殿数以百计,并且宫殿的居住者轮换如流水,即使是清朝,距离今天最近的王朝,历史记载最为详细的王朝都无法回答“清朝所有宫殿名称以及谁住在那里”,更别说距离今天一千多年的唐代了。建议你缩小问题所指范畴。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唐代不同时期帝王的宫殿有一定变化,主次作用不一样,也各时期其新建的宫殿。
始初,唐代宫城共有三部分组成,即太极宫、掖庭宫、东宫,掖庭宫和东宫左右对峙,中间拥簇着太极宫。 东宫和掖庭宫规模都较小,各自只占宫城的一小部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和办公之地;掖庭宫的作用则比较特殊,它主要用来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宫中进行劳动和学习技艺,
宫城的主体建筑为太极宫,太极宫是由原隋代大兴宫改建而成的,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南面称王”。太极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多数时间住在这里。
后,大明宫,得建,贞观八年,李世民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所修避暑之宫永安宫,宫未建成,李渊已逝,永安宫后改名大明宫,一直无人居住,成为一座离宫。到唐高宗李治时,忧郁身患风湿病,厌恶太极宫内潮湿,便搬来地处龙首塬上地势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宫里。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含元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兴庆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
曲江池 ,因水流曲折得名,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