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近代史上 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物 500字以内

谈谈中国近代史上 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物 500字以内 没分了 求一份谢谢

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
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
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
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这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述。
从戊戌到辛亥,是蔡锷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及军事救国时期。1897年,15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的教育,戊戌政变后辗转到日本留学,受到西学的熏陶。1900年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师友多遇害,蔡锷重返日本,决心投笔从戎。于1901年12月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1903年7月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9
月转为江南官费生,12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蔡锷读书求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觉醒起来奋起救亡图存之时。正是在这种时代感召下,蔡锷发愤攻读,上下求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其特色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惧为亡国之民”,“耻为衷家之狗”;其次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以日本的隆摩喻湖南,决心维新湖南,变革湖南,坚信“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把抵御外患与学习外国长处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守旧,力主开放,稽合国情,纯用西法,为此他主张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尤其强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抱定“流血救民”的志向,大力提倡军国民主义,变“尚文”“尚武”,重新“陶铸国魂”,振起民族精神,并以军事作为自己救国的主要手段。
1904年冬蔡锷自日本归国之后,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
云南从事新军的编练和教育工作。“为求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动写照。其所到之处,均能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在广西,“于桂省兵事,
多所建议”,“创练步标,躬亲教练,一切规模,皆所手订”还到边塞考察,短衣匹马,巡行四千余里,于边情地势,逐一札记,草绘略图。
蔡锷1911年初离桂赴滇时,正值英国武装入侵云南片马一带,蔡锷表示“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已耳。为了培养新军将士为国家谋利益,为国民争幸福的责任感,他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对部队进行精神教育的材料。针对清军将领志在高官厚禄、士兵志在虚誉饷糈的状况,他明确指出:“吾侪身膺军职,非发大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须以耿耿精忠之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其救国之志,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辛亥武昌首义之后,蔡锷审时度势,在云南成功地领导了重九反清起义,并被推举为军政府都督。在督滇期间,他对云南庶政进行了改革,并派兵援川、援黔、援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此,人们多所论及,兹不赘述。特别指出的是,蔡锷在担任云南都督之后,曾对中央革命政府的建设多所谋画。早在1911年11月9日,在仅有七省独立的情况下,蔡锷即发出通电,率先提出“急宜组织”“集中统一之机关”,11月15日他收到黎元洪的皓电,内称“亟应建设联邦国家,为对外之交涉,速派全权委员来鄂”。他立即复电,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急宜建设,全权代表即日选派赴鄂。同时明确表示:“惟联邦制度于吾国不甚相宜,仍应主张建设一完全统一国家,设立民主立宪政府,内政外交均宜措置”。11月18日,蔡锷再次致电独立各省都督,进一步提出中央政府组织纲要三端:一、定国名为中华,定国体政体为民主立宪;二、建设一强有力之统一政府,俟军政撤销,方为完全立宪;三、扩张国防辖境,缩小行政区域,以期消融疆界
11月下旬,蔡拟定中央会议大纲23条并电请各省速派代表莅鄂会商,从速组织中央政府,还宣布滇军政府“建设主义以联合中国各民族构造统一之国家,改良政治,发达民权,汉、
回、蒙、满、藏、夷、苗各种族视同一体”。综观他的通电和举措,最突出的是主张建设完全统一国家,建立民主立宪制度,建立国家统一,以实现民族平等,谋求强有力之中央政府,以期在
国际社会中确占一席之地,并承认首义之区武昌的特殊地位。所有这些,都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也是正确解决时局问题的革命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锷电贺孙中山担任大总统,并提出三点建议,强烈反对划疆而守、省自为谋,极力主张消除党见,惟贤是任,倡导以平近手法和谨慎态度廓清相沿已久之积弊,反映了他争取恢复国家统一、追求社会有序进步的强烈愿望。针对各省用人行政省自为谋的
状况,蔡锷电请孙中山及各省都督,要求中央在用人、财政、军事诸方面“统一事权”。他还
致电陆军总长黄兴,愿将训练有素且将领富于学术经验的滇省北伐援川各军队留备中央,
听候调遣。这一切都表明了蔡锷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维护中央权威、
维护国家统一的鲜明立场。从蔡锷求学时务学堂到为护国而献身,前后恰好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是处在清末民初历史大变动的时期。甲午战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无数仁人志士召唤到救亡图存的时代前列。由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经验阅历、所受教养及性格特征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救国方略也各种各样。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君主立宪的,
有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军事救国的,更有主张通过反清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而谋
求国家富强的。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方案各个付诸实践,正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才
形成为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中华民族免于灭亡,免遭瓜分。其中,反清革
命和建立与巩固共和民国又无疑是清末民初历史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蔡锷从
维新改良到军事救国,再到反清革命,最后为维护共和而献身,他的光辉业绩和巨大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更重要的是,在他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既非出于自私的动机,亦非无原则地追随和依附他人,而是基于自己的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政治理念。他始终追求富国强兵和社会进步;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始终主张建立强固有力的政府以增进国力、伸张
国权并借以保障民权;他始终反对内乱党争,力主团结一致外竞;他始终维护国家权利,竭力谋求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坚定不移,身体力行,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伟大动力,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视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蔡锷一生的政治选择,而且可以从这
种理解中宏扬光大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所以我很感兴趣。求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1
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
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
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
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这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述。
从戊戌到辛亥,是蔡锷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及军事救国时期。1897年,15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的教育,戊戌政变后辗转到日本留学,受到西学的熏陶。1900年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师友多遇害,蔡锷重返日本,决心投笔从戎。于1901年12月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1903年7月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9
月转为江南官费生,12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蔡锷读书求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觉醒起来奋起救亡图存之时。正是在这种时代感召下,蔡锷发愤攻读,上下求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其特色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惧为亡国之民”,“耻为衷家之狗”;其次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以日本的隆摩喻湖南,决心维新湖南,变革湖南,坚信“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把抵御外患与学习外国长处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守旧,力主开放,稽合国情,纯用西法,为此他主张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尤其强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抱定“流血救民”的志向,大力提倡军国民主义,变“尚文”“尚武”,重新“陶铸国魂”,振起民族精神,并以军事作为自己救国的主要手段。
1904年冬蔡锷自日本归国之后,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
云南从事新军的编练和教育工作。“为求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动写照。其所到之处,均能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在广西,“于桂省兵事,
多所建议”,“创练步标,躬亲教练,一切规模,皆所手订”还到边塞考察,短衣匹马,巡行四千余里,于边情地势,逐一札记,草绘略图。
蔡锷1911年初离桂赴滇时,正值英国武装入侵云南片马一带,蔡锷表示“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已耳。为了培养新军将士为国家谋利益,为国民争幸福的责任感,他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对部队进行精神教育的材料。针对清军将领志在高官厚禄、士兵志在虚誉饷糈的状况,他明确指出:“吾侪身膺军职,非发大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须以耿耿精忠之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其救国之志,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辛亥武昌首义之后,蔡锷审时度势,在云南成功地领导了重九反清起义,并被推举为军政府都督。在督滇期间,他对云南庶政进行了改革,并派兵援川、援黔、援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此,人们多所论及,兹不赘述。特别指出的是,蔡锷在担任云南都督之后,曾对中央革命政府的建设多所谋画。早在1911年11月9日,在仅有七省独立的情况下,蔡锷即发出通电,率先提出“急宜组织”“集中统一之机关”,11月15日他收到黎元洪的皓电,内称“亟应建设联邦国家,为对外之交涉,速派全权委员来鄂”。他立即复电,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急宜建设,全权代表即日选派赴鄂。同时明确表示:“惟联邦制度于吾国不甚相宜,仍应主张建设一完全统一国家,设立民主立宪政府,内政外交均宜措置”。11月18日,蔡锷再次致电独立各省都督,进一步提出中央政府组织纲要三端:一、定国名为中华,定国体政体为民主立宪;二、建设一强有力之统一政府,俟军政撤销,方为完全立宪;三、扩张国防辖境,缩小行政区域,以期消融疆界
11月下旬,蔡拟定中央会议大纲23条并电请各省速派代表莅鄂会商,从速组织中央政府,还宣布滇军政府“建设主义以联合中国各民族构造统一之国家,改良政治,发达民权,汉、
回、蒙、满、藏、夷、苗各种族视同一体”。综观他的通电和举措,最突出的是主张建设完全统一国家,建立民主立宪制度,建立国家统一,以实现民族平等,谋求强有力之中央政府,以期在
国际社会中确占一席之地,并承认首义之区武昌的特殊地位。所有这些,都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也是正确解决时局问题的革命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锷电贺孙中山担任大总统,并提出三点建议,强烈反对划疆而守、省自为谋,极力主张消除党见,惟贤是任,倡导以平近手法和谨慎态度廓清相沿已久之积弊,反映了他争取恢复国家统一、追求社会有序进步的强烈愿望。针对各省用人行政省自为谋的
状况,蔡锷电请孙中山及各省都督,要求中央在用人、财政、军事诸方面“统一事权”。他还
致电陆军总长黄兴,愿将训练有素且将领富于学术经验的滇省北伐援川各军队留备中央,
听候调遣。这一切都表明了蔡锷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维护中央权威、
维护国家统一的鲜明立场。从蔡锷求学时务学堂到为护国而献身,前后恰好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是处在清末民初历史大变动的时期。甲午战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无数仁人志士召唤到救亡图存的时代前列。由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经验阅历、所受教养及性格特征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救国方略也各种各样。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君主立宪的,
有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军事救国的,更有主张通过反清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而谋
求国家富强的。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方案各个付诸实践,正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才
形成为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中华民族免于灭亡,免遭瓜分。其中,反清革
命和建立与巩固共和民国又无疑是清末民初历史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蔡锷从
维新改良到军事救国,再到反清革命,最后为维护共和而献身,他的光辉业绩和巨大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更重要的是,在他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既非出于自私的动机,亦非无原则地追随和依附他人,而是基于自己的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政治理念。他始终追求富国强兵和社会进步;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始终主张建立强固有力的政府以增进国力、伸张
国权并借以保障民权;他始终反对内乱党争,力主团结一致外竞;他始终维护国家权利,竭力谋求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坚定不移,身体力行,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伟大动力,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视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蔡锷一生的政治选择,而且可以从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