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的风格特点?

以及傣族舞的韵律要求.

一提到的杨丽萍我们就会想到她那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孔雀舞,杨丽萍老师把傣族的孔雀舞发挥到了极致,让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傣族舞到底美在了哪里了呢?下面就来谈一谈。

傣族舞发源于云南。在众多老艺术家的努力下,民间大量丰富详尽的傣族舞样式被很好地保存、传承下来,并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傣族舞教材和舞蹈作品。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在歌舞之乡云南,民间保留着大量娱乐性、表演性、祭祀性等等原汁原味的傣族舞样式。而上海地区的傣族舞,在江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形成了温婉细腻、古典雅致又丰富多变的独特风格。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当地常见动物的模拟,进而提高并艺术化。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动植物的故事,大都以解释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入手,以拟人化的手法,把人类社会生活映射在动植物身上,使动植物具有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表达人与动植物的和睦关系。除驰名中外的孔雀舞外,还有白象舞、马鹿舞、蚌舞、猴子舞、蝴蝶舞、蜻蜓舞等模仿动物的民间舞蹈。

其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 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民间舞蹈之一。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舞蹈属于次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的再创作,用于在一些旅游景点、民俗生态园、民族风情园表演的舞蹈。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礼貌温和,智慧聪颖,性格像水一样,时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时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态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每个动作组合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追求,无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强烈的人体动律情绪化,使观众受到了舞蹈艺术家的巨大感染,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赞美和向往。看着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动作,舞者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表现着爱情、劳动、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着人的内在生命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化, 因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诱人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 更容易激发起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1、三道弯特点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2、动作丰富

基本手型: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

基本脚型:勾绷脚。

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JI质展翅”等。

3、舞蹈节奏

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

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

扩展资料: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其表演的形式是: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孔雀的林间漫步、溪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6
(1)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特点、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口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JI质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形态。

(2)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口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16
傣族是通过跨国家来定居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并散居临沧、澜沧等30多个县。傣族多居住在山川秀丽、物产富饶、土地肥沃的坪坝地区,这些地区适宜于农作物生产,傣族居住的西双版纳赋有天南谷仓的称号,这一地区还以森林茂密,到处长满奇花异草的绮丽风光而著称。傣族舞是傣族人民最钟爱的舞蹈也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在傣族地区十分盛行。傣族的各种节日,虽然每个地方的表现形式都大不相同,但是基本都和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在一些傣族聚居区,如德宏、西双版纳等,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开门节等,人们大多称傣历新年 为 “泼水节”。傣族人民非常喜欢水,爱干净,炎热的天气下、在水田上要进行长时间的劳作,这更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古越人的遗风、孔雀与象的意境、水文化的特征。动律安详、舒缓——傣族的人民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万物皆有灵性这样的观念都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大自然十分亲切,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融洽。因为古时候百越人对水有深厚的感情这才出现了舞姿造型“三道弯”;“一顺边”也是在高原上的劳作生活中产生。它的风格特色:“一顺边”和“三道弯”完美融合后,能在傣族专有的平缓安逸的节奏律动中表现出来,作为民族审美意趣与舞蹈者心理活动具像化存在。傣族从事农业生产,过安定的农耕生活,其民间舞均有恬静、优雅、细腻的特点。地处中外交通的陆、海通道上,得以广泛吸收中原与外来文化,民间舞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一)傣族民间舞蹈分类
傣族舞蹈大概可分成以下三类:表演性舞蹈、自娱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嘎光舞、象脚鼓舞、孔雀舞、跳龙舞等。
1.嘎光舞
在傣语里“嘎”是跳或舞;“光”指鼓,也有集拢之意,“嘎光”也就是指围绕着鼓跳舞。嘎光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曾在20多个县里流传,每到逢年过节,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就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嘎光舞是男女老少都能跳的舞蹈,嘎光舞的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特点突出,舞者在半蹲S的姿态上做屈伸颤动的动作,舞者手臂保持三道弯的后轮翻腕,手脚同时做一边顺的动作,上身随手臂左右摆动。这一舞蹈反映了傣族人民庆祝丰收,祝愿生活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2.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在临沧、西双版纳、思茅、云南德宏等地区盛行,是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男子自娱性舞蹈。象脚鼓的形状似大象的脚,是傣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可以说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象脚鼓有大小之分,大的多用来伴奏,舞者身上斜挎大鼓,用指、拳、掌、肘、脚、头击打鼓心与鼓边,轻敲重打出各种“鼓语”,同时不停变换姿态,形成多种舞姿造型。小鼓则用于鼓舞,表演时鼓尾系着孔雀翎饰物,舞者的舞姿与鼓声和摆动的尾饰融合在一起。傣族还有赛鼓的风俗,每逢节日或劳动闲暇时,青年们就以灵巧敏捷、风趣幽默的象脚鼓舞互相竞技比赛,象脚鼓舞也成了显示青年人活力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3.孔雀舞
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的特色最为鲜明,流传于孟连、西双版纳等地区。在德宏傣语中孔雀舞被称为“嘎洛拥”,在西双版纳傣语中孔雀舞被称为“凡喃若”。“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拥”和“喃若”都是“孔雀”之意。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应佩戴面具和宝塔金冠,身负孔雀架子,以鼓、镲等乐器伴奏,表演还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不同地方的孔雀舞跳法也大不相同,表演者的技艺不同表现出的舞蹈风格自然也不同。在繁闹的节日或事修功德的佛会开始时,在广场上就会出现孔雀舞表演。
4.跳龙舞
跳龙舞是傣族宗教祭祀舞蹈,一般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蹈时,男舞者手持带环的铁圈,女舞者手持羊皮单面鼓舞蹈,舞蹈有时是集体舞,有时是两人对舞,舞蹈没有情节变化,是一种情绪性的舞蹈。舞蹈动作简单,动作幅度小。
傣族还有以武术性质为主的舞蹈,这类舞蹈产生的年代过于久远。曾经傣族的成年男人,在平常是农奴,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必须是士兵,必然就要学一些舞刀弄枪的技艺,用来参与战斗或是防身。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机智勇敢,但是,现在他们时常练习的刀枪棍棒早已经和其他民族的路数融合,比如拳可以分成好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说:本地拳、外地拳、泰拳等等,在表演的时候还经常用鼓等乐器来做伴奏,也就发展成了偏向舞蹈化性质的武术。
第4个回答  2019-12-21
秘密比较柔和,民族风情韵味浓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