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走车路”“走马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走车路”指:提亲;“走马路”指唱山歌

原文节选: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

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

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复。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

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09
“走车路”(请媒人提亲)和“走马路”(用山歌打动情人) 由于当地恋爱婚姻存在“走车路”(请媒人提亲)和“走马路”(用山歌打动情人)两种方式,老船夫从女儿(翠翠的母亲)“走马路”的悲剧中接受了教训,因此,积极提议天保“走车路”,因为在诚实、质朴的老船夫看来,无论天保、傩送都是翠翠今后的最好依靠。可是当天保依照老船夫的提议,两次托人提亲时,却都未取得成功,最终酿成了天保在烦恼、悲哀、愤慨中“水鸭子反被水淹死”的悲剧。而老船夫之所以提议“走车路”后又一直不置可否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孙女翠翠爱得太深,他实在不愿意干涉翠翠“走马路”的选择与决心。然而这场“误会”经过媒人杨马兵再度“误会”——在杨马兵看来,老船夫是完全可以主宰翠翠的婚姻大权的,因此天保的命运是捏在老船夫手里的,可是老船夫出于对孙女的爱又不愿主宰这场婚姻——从而加速地导向了悲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