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着说他在幼儿园没有好朋友该怎么办?

孩子今年上学前班,他今天晚上哭着说他在幼儿园没有好朋友,我听了也很伤心,我该怎么办?

1、首先了解孩子没朋友的原因

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有了解之后再去做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好静不好动、有些内敛、不太善于主动去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父母了解和观察到这一现象,可以从身边做起,帮助和鼓励孩子多融入一些群体环境,像是小区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去看一些表演、去公园等,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在这些互动中也可以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2、就近找朋友

如果父母了解到一些原因之后还要做些长期交往的准备,比如就在家附近邻居的孩子、同小区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交往的小伙伴。一般来说只要是安全的环境,有感兴趣的游戏几个孩子就可以互相玩起来,就算彼此之前没有太多的语言沟通,只要熟悉起来就会慢慢进一步交往和认识。

3、父母亲自“带教”

想要交朋友语言表达也是一方面,父母可以看看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如何。比如试着问孩子,当你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打算怎么说,如果孩子回答的很合适,要肯定和鼓励孩子保持这样做,如果回答的不是很合适,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说。

比如,“我也很想玩这个游戏,可以一起玩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还有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也要教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去使用。

平时放学时间接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和同班的小伙伴认识一下、打招呼说话、邀请小伙伴和孩子一起玩,然后陪在孩子身边教会孩子也做介绍互相认识,愿意一起玩就更好了。这样几次下来,孩子会慢慢尝试过渡到主动接触和融入小朋友的活动中。

4、多参加互动游戏

父母要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游戏活动,让孩子走进别的小朋友中间去玩,融入到群体之中。如果家附近有公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

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平时在家里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还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

5、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

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到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家里去,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在公众场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打招呼、自我介绍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4

一、经常跟孩子交流。

经常跟孩子交流这一点很重要。成人要从朋友的角度,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你听,他才会把跟同伴之间发生的矛盾诉说给你,寻求你的帮助。

成人不能强制孩子怎样做,那样会使孩子以为与人交往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父母可以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然后给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拿主意,去思考。这样的经验积累的多了,孩子自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了。

二、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

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到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家里去,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在公众场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打招呼、自我介绍等等。

三、尽量让孩子在交往中获益。

谦和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经常会让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对于年龄尚且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家长这样做不仅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且使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同龄小伙伴的威胁,因为孩子会把自己权利的丧失与小朋友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孩子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了。

交往的重要性:

1、交往是人们传送、接受信息的过程。在交往当中,人们不仅传、受信息,而且也在形成着信息。例如通过交往,人们了解对方的观点、立场,并形成关于对方的估计。交往可以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的进程和动态,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2、借助于交往,人不仅可以调节自身的活动,而且也可以调节别人的活动,同时并接受来自别人的调节影响。在交往过程中,人可以影响伙伴活动的所有构成要素,如动机、目的、规划、决策、动作的完成和监督等。

在交往过程中,也实现着活动的相互推动和校正。在群体中,成员活动间的相互调节是使群体形成为共同活动的复合主体的重要因素,并形成着共同活动的特征,如活动的共同风格、动作的同步化等。

3、交往是人的情绪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整个情绪领域都是在人们交往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水平,情绪的缓和也是在这些条件下实现的。生活经验表明,人们往往都是为着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才产生进行交往的需要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9
一、1.允许孩子有情绪。孩子哭着告诉家长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需要制止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法。孩子有了自控能力,对失败和挫折有了承受力,明白哭泣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哭泣。
2.通过情感交流疏导孩子的情绪,想办法和孩子的内心发生共鸣,并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回答:“在幼儿园没有好朋友真难过”。“是的”。继续加以引导,“和好朋友一起会很开心,你们会一起做什么呢?”(你想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我们打怪物。”“你当怪物吗?”“不,我当超人,牛牛扮演怪物”(其实孩子是有朋友的,也喜欢玩打怪物的游戏)。“牛牛是你的好朋友吗?”“不是,上次我当怪物,牛牛打痛我了”(原来如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孩子自己之间已经制定了游戏规则,孩子喜欢扮超人,但是也不拒绝当怪物)。“牛牛和你是好朋友,他打痛了你,你会原谅他吗?”“不会。”(孩子想了一下回答)“那你还会和牛牛一起玩吗?”“不会。”“牛牛当怪物时,你打痛过牛牛吗?”“上次他哭了。”(隐晦的指出,好朋友要相互包容)。“我觉得你一定能自己处理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你一定会找到好朋友)。上述情景只是假设了其中一种情景。每个孩子面临的情况有差异,自身的特点也不一样。家长可以通过多次对话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描述不清楚,可以通过询问老师了解具体情况。
3.解决问题的方式为:肯定孩子的情绪→通过情感交流疏导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我们看到,最早先儿童对物感兴趣,对人还没有产生一种真正的连接。然后当跟人产生连接时,往往是一对一的连接关系。很多成人以为,儿童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就自然学会了人际关系。事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关系是在跟某个人产生连接的过程中发生的。
儿童首先是透过食物来产生连接,就是我带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好朋友。但是,两三个月之后,儿童很快发现一个秘密,就是,当我没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当你把我的好东西吃完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儿童一旦发现这个秘密,就会找一个不会消失的东西来跟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关系,通常就是用玩具。
儿童开始通过分享玩具给对方玩,或者相互交换玩具、或者把玩具赠送给对方,来建立关系。这样透过几个月的发展,很多孩子发现,当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对方一旦得到这个玩具以后,对方就可能结束这个关系。儿童再次发现,透过玩具也不能维持一个正常的交往关系。所以经过几个月以后,儿童又会再次放弃这样的一个关系。
那么到4岁多5岁的时候,儿童终于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于我们有相同的东西,比如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我喜欢他,或者他喜欢我,或者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有时候我们问一个孩子,我说:“你为什么要跟他成为朋友呢?”他会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因为他理解我呀,所以我要跟他交朋友。”
在人际关系中,儿童最终会发现,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相互理解和相互倾听的基础上,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儿童就能发现,他和伙伴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和谐。
但是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一类人是对物感兴趣,一类人是对人性充满兴趣。
对物感兴趣的小朋友,他们会因对某个事物的兴趣一致聚在一起,比如说一起玩车,一起玩机器人,一起玩飞机,他们对人之间发生的关系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共同的事物感兴趣,这种状态非常像成人的俱乐部,比如说摄影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等。
另一类是,对人感兴趣的这部分小朋友,他们会透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发展,比如说,他们最早期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控制住了,被控制的孩子会依附于对方,几个月以后,被控制的孩子发现,依附会使自己的不独立,心理不舒服,不能依附于他人,自己必须独立。这个时候,斗争开始了,反控制和反依附。几个月之后,儿童终于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依靠规则来建构的。
我举个例子,在我们学校有两个小朋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到男孩家玩,男孩要当狮子王,女孩也要当(动画片《狮子王》里)。两人争当狮子王,为此吵了起来。
大人就帮助协调说:“男孩当狮子王,女孩当娜娜,这样分配角色合适。”大人的建议惹怒了女孩,女孩说:“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就要让我当娜娜吗?这不公平。”成人的介入并没有能帮助这两个孩子,后来不再介入。
几天之后,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而且很和谐。父母就问:“你们是怎么样解决前面的问题的?”孩子说:“如果我到他家,他就是狮子王;如果他到我家,我就是狮子王。”他们建立了一个规则,一个承诺。在关系之间,他们学会了放弃一些东西,然后满足对方的一些需求。
其后,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问孩子:“你觉得你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问题?”孩子说:“他想控制我,但是他没有控制住,我很快就从他的控制中跳了出来;有时候我也想控制他,我也没有控制住,他也从我的控制中跳了出来,最后我们发现,这样不行,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规则,谁也不控制谁。”我们说人际关系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一个认识人际关系的周期就被完好的形成了。
5岁多6岁的时候,儿童对规则高度感兴趣,所以一起玩的时,首先建立规则,对方同意后才玩。这实际是一个承诺和契约。有趣的是,这是在成长中自发完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成人的状态,他们都停留在权力斗争中,控制与反控制中做着这种人间游戏,他们甚至没有达到我们所说的儿童的这种人的正常状态。所有让孩子在爱、自由、规则中成长,会提升和进化人的生命意识和素质。
要让儿童把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发展好,就要让他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但介入的时候并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倾听孩子,让孩子说出他们的纠纷,让他们自己找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拥有权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计策和方案的自由。不能剥夺儿童这样一个自由,这样才能使儿童人际关系的敏感期顺利完整地达到下一个周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23
孩子觉得没有好朋友,可能是在幼儿园性格比较内向,与其它小朋友交流比较少。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有空多与孩子交流,或者跟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找出为啥不喜欢交流的原因。
首先,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请家长帮忙,在家里做一些幼儿的思想工作,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爱上幼儿园。同时将幼儿的生活作息尽量的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相吻合。
其次,在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与家长一起帮助幼儿减少陌生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幼儿与父母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他愉快地度过幼儿园生活。
第4个回答  2017-08-14
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我以前也是这样,但是后来找到了几种排解的办法,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您能多跟孩子沟通,问清楚其他小朋友怎么了他/她,也不要强迫他/她过于主动地去跟其他孩子交流。
1、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会在休息的时候都会抱团玩玩具,玩游戏。可能孩子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跟他玩,感觉受到冷落了吧。孩子喜欢玩什么玩具,您可以叫孩子把它带到幼儿园去(不明说目的),可能孩子会有些抵触,不要有孩子自私不想跟别人分享的想法,他只是有些害怕会发生什么而已。去到那里,应该会有其他小朋友主动跟您孩子玩,一来二去,孩子会变得比较开朗,也会主动跟其他孩子交流了;要是没有其他小朋友过来,希望孩子也能专心且开心地玩他的玩具吧。
2.我猜想,您家的孩子,也许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吧。内向,就是碰到不熟的人不说话,熟了能放开了说话的那种,应该比较能静下心来看书。给小孩看看有趣的故事画报,《幼儿画报》之类的,也让他每天多看会电视,累积起来一小时多一点就行,多跟他说话,让他有别的兴趣爱好。
3.叫邻居年龄相仿,或者朋友家的孩子多来串门,一次两次,孩子可能会交到好朋友,变得比较活泼一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