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第五和第六自然段赏析

别的段落不要,300字以上
PS:这次我会仔细看后在采纳,刚刚被坑了。。
第五不需要了,已经解决,现在只需要第六段,谢谢

第五自然段,引用诗句,并且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表现春风的柔和。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花、草的描写自然的连接起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清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六自然段,这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描述车站送别的场面,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经过,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倾注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爱,所以读起来感人至深。

扩展资料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第五自然段:

分写春天里的人们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第六自然段:

赞春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

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0-22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追答

江苏哪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22
你是哪的追问

初一人教版语文

追答

初一?

我初二学的,刚学

追问

有木有啊😱

追答

发错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