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基础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当前中国基础建设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①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

  ②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

  ④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

二、“三农”和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上。“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2000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四年合计人均减少183元,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同时,少数不仁富豪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趋扩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稳定因素增加。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这一比例将达到6∶1,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同时,各地区和各类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扩大。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两个经济指标,一是财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数。2002年中国总计8.69亿储蓄存款中的50%为不足10%的人群所拥有,社会财富已日趋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59,较1980年改革之初的0.33上涨了近40%。[1]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100个最发达县(市)的县均GDP是106.6亿元,为最不发达的l00个县(市)5亿元的21倍;前者的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亿元,为后者0.23亿元的17.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者为后者的11.6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前者为后者的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前者为后者的4.3倍。而且,两者在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2001年,中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267元、2165元和l662元,差距在继续扩大,收入比例(以西部为1)由2002年的1.92∶1.30∶1扩大为1.97∶1.30∶1。东、中、西部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也在扩大,生活消费支出比为1.69∶1.19∶1。

  中国政府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是针对广大落后贫困地区的政策举措,旨在提供公平增长的空间,今后要进一步加强。

三、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GDP年增长率为7%~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800~1000万个,只能基本满足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1000~1200万人)的就业需要。但还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必须考虑。

  ①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据统计,在总人口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为61.5%,1990年为66.7%,1995年为67.2%,2000年为70.1%,2002年为70.3%。因此,这部分劳动力总量会继续增多。

 ②不断增加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追答

已通知提问者对您的回答进行评价,请稍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