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层的代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三个内容进行: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改良派竭力为清政府的民族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认为民族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则列举大量事实,揭露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的罪行,深刻论证了民族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只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能求得国家的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自由。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反对共和革命论,鼓吹“渐进论”,说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则认为,当今之世不是中国国民恶劣,而是清朝政府恶劣,不是明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中国不但由资格当共和国民,而是有能力实行民主共和制,实行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进化之公理。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改良派攻击民均地权是破坏社会秩序,妨害生产发展,阻碍文明进步,进行社会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则指出土地是自然资源,全民共同享有;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平均地权,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扩展资料:

这场大论战的意义:

一、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二、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改良派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论战,“革命党之势力”,“如决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也”。

三、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却未能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在驳斥革命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和瓜分的问题上,革命派虽然表示即使干涉也不足惧的态度,但始终天真地认为帝国主义是遵守国际法的,不会干涉中国革命,更不致引起瓜分。

在驳斥革命会引起下层群众暴动因而产生“内乱”的问题上,他们一方面说要对“自然的暴动而加以改良使之进化”“为秩序的革命”;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社会的长期动乱,又提出了速战速决的意见,即所谓“革命之范围,必力求其小;革命之期日必力促其短”。

在驳斥关于“土地国有”就是“夺富予贫”的问题上,除个别激进分子外,革命派不仅未能做出有力回答,反而明确声明根本没有这种打算,即“吾人之政策”,“非损富者以益贫”,是欲使富者“有益无损也”,且使“富者愈富,贫者亦富也”。

革命派的这些严重弱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明他们无力把民主革命引向彻底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层的代表。早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两个派别就同时出现了。不过当时改良派因为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超过革命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人逃亡国外。梁启超在日本重建改良派的宣传阵地,1898年12月在日本东京创办《清议报》,前后历时三年,共出100册;1902年又创办《新民丛报》,历时近六年,共刊行96号。康有为则于1899年7月20日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亦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中国维新会”,简称“保皇会”),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反对通过革命办法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寄希望于光绪帝,祈望光绪复辟,继续推行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多次同他们倡议“联合”,都被拒绝。可是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知识分子通过清政府对爱国运动镇压的反面教育,日益倾向革命。改良派从切身利益考虑,在加紧要求清政府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抵制革命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革命派,正面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为此双方在1903—1904年就已初步进行了交锋。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为了实现这一任务,继《民报》之后,在国内外各地遍设宣传机关,出版书报杂志。据统计,1905-1907年由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他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主张,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民报》则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其文章理论透辟,脍炙人口,激动人心,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每期再版、三版以至五版,仍供不应求。对此康、梁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鼓吹改良、反对革命的文章。改良派的活动,成了民主革命的巨大障碍。1906年4月,《民报》第三号以号外形式发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分歧。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论战,双方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先后都投入了论战。
第2个回答  2019-10-15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改良派竭力为清政府的民族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认为民族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革命派则列举大量事实,揭露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的罪行,深刻论证了民族革命的必
要性、正义性。只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能求得国家的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自由。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反对共和革命论,鼓吹“渐进论”,说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行民主共和。革命派则认为,当今之世不是中国国民恶劣,而是清朝政府恶劣,不是明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中国不但由资格当共和国民,而是有能力实行民主共和制,实行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进化之公理。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改良派攻击民均地权是破坏社会秩序,妨害生产发展,阻碍文明进步,进行社会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革命派则指出土地是自然资源,全民共同享有;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平均地权,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扩展资料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意义
1、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内容题。ACD均为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主要问题。但最主要的、焦点是A,即要不要革命,其他在此基础展开。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0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