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究竟是什么意思?三思难道不好?为什么孔子说‘再,斯可矣

如题所述

翻译解释: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赏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注释: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斯:就。

理解赏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做法呢?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思想是吻合的。

扩展阅读: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有让国之贤。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作为吴国使者去齐国时,儿子死在途中,于是就按照旅途中的葬仪埋葬在赢、博之间。孔子看后赞扬说,延陵季子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季札死后,孔子游吴,为他的墓题写了“延陵季子之墓”。

名家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4
鲁国大夫季文子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思考之後,才付诸实行。孔子听到了季文子这种美德,就说:「对於季文子本人,只要再思考一次,就可以实行了。」「季文子」,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諡号文,是位忠心又有贤德的鲁国大夫。季文子去世之後,人们才发现:家中妻妾没有穿着高贵的帛料丝织品,不用人吃的粟米喂食马匹,也不收藏黄金、玉器,以及其它贵重的器物,生活非常俭朴廉洁。他虽然历任了鲁国四位国君的大夫,担任过三位国君的宰相,位高权重,但是他却不利用权势搜刮财物,对鲁国可说是忠心耿耿呀! 「三思而後行」,「三」读为ㄙㄢˋ,是很多次,不限定三次的意思。〈中庸〉提到「思之弗得,弗措也」,思考要一直思考,思考不通,就不能放下。三思之後,最重要在能实行,绝不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假使优柔寡断,办事就无法成功,必须学习子路「无宿诺」,答应过的事,就立刻去办,绝不过了夜,等到第二天才去做。但是遇到自己发脾气时,千万不要轻易下决定,要等一两天之後,自己冷静下来,心平气和时再下决定,此时才不会後悔不及。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思考第二次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下考虑,这是专对季文子来说,一般人就不一定适用。孔子对於弟子的教导,讲究因材施教;例如冉有个性谦退,就教他听到了要办的事情,就立刻去做。至於个性积极的子路,反而说「有父兄在」,要子路缓一缓,请示父兄後,考虑稳当再去做,这才恰到好处,合乎孔子所讲究的中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4
"再"斯不是这个意思!!!“季文子事事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孔子听说这件事,说:“你不要想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