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如题所述

肝豆状核变性病  疾病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其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又名Wilson病。  1、肝脏   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  2、神经系统   早期有腕部震颤、扮鬼脸、口吃和书写困难等,同时有步态僵直、吞咽困难,四肢呈波动性强直。  3、精神症状   表现为行为异常,躁狂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痴呆。  4、眼   位于角膜周围,呈棕色或绿色,或金黄色。  5、血液系统   病程中常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至少15%的患者溶血表现明显。  6、肾脏   肾功能受损程度不一,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管病变。  7、骨骼   可有脱钙,骨质软化,患者可有膝关节或其他大关节疼痛和僵硬。8、其他 心脏可有心律失常,心肌病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变化。  疾病描述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其特点是由于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率约为1/50万-100万。  症状体征  该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地理环境、饮食结构、基因突变在不同组织的表达不同等有关。患儿肝内铜的储存在婴儿期即已开始,大都在学龄期发病,但亦有早3或晚至成人期发病的,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从出生后开始的无症状期,除轻度尿铜增高外一切正常,甚少被发现。以后随着肝细胞中铜储存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肝脏损害。继而铜开始在脑、眼、肾和骨骼沉积,发生肝外组织损害。  (一)肝脏损害  肝脏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反复出现疲乏、食欲差,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等。有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甚至迅速发展至急性肝功能衰竭。轻者仅见肝脾大而无临床症状。约15%的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后同时发生溶血性贫血,一般是一过性的,但亦可发生严重溶血合并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溶血原因是由于大量铜由肝脏释放入血循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所致,此时患儿童常无K—F环出现,因此对凡是非球形红细胞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低下。  (二)神经精神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仅次于肝损害,其症状出现亦多晚于肝损害。早期主要是构语困难(纳吃)、动作笨拙或震颤、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肌张力改变等,到晚期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有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颅脑CT和MRI可显示基底节目低密度灶,严重时可累及丘脑、脑干和小脑  (三)肾脏损害  大都继发于肝损害,少数可作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如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和肾小管酸中毒表现,少数患儿可有Fanconi综合征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葡萄糖不耐受、胰酶分泌不足、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疾病病因  本病致病原因定位在13q14.3,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名,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许多重要的酶,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基酶、赖氨酸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都需铜例子的参与合成。但机体内铜含量过多、高浓度的铜会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其细胞毒性可能铜与蛋白质、核酸过多结合,或使各种膜的脂质氧化,或是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过氧化物小体九、溶酶体等。因此,铜缺乏或过量储积都会造成疾病。人内铜的稳定是通过肠道吸收和胆汁排出两者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的。  肝脏是铜但写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铜约有40%—60%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经静脉进入肝脏,肝细胞靠其溶酶体合成铜蓝蛋白,每日约有0.5—1mg铜合成铜蓝蛋白,并分泌入胆汁由大便排出,每日由胆汁排出铜1.2—1.7mg。尿中排出量约为0.07mg左右。铜蓝蛋白是由10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每一分子中结合有6—7个铜离子,在酶催化过程中世为一种氧化酶,可使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促进转铁蛋白合成,并可催化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氧化反应。正常人血浆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