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简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洋务事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式企业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怀宁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滦县建立了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建立了机器织布局。1880年在天津建立了电报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建立了福州船政局。1878-1880年在兰州建立了兰州织呢局。

1890年,张之洞在武汉建立了汉阳铁厂。1892年在武汉建立了湖北织布官局。

2、开创报刊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其他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

3、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和文祥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4、选派留学生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5、翻译书籍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6、架设电报

电报主要是为了商业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另外,在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朝鲜所设约占总量 30%的官线,也同商局电线一样,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修建铁路

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用于捡煤的铁路,但不许用火车头,而用驴子和马拖着车厢在铁路上走。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1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全过程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为主,先是志在“兵强”后又提出“国富”的目标。洋务派的早期是受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着重建设军事工业,以求强为口号。企图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通过先购买后仿造的方式为军队提供先进的武器,包括枪炮,舰船等等。在洋务运动的中后期,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针对前一阶段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小小的修正。不再单纯强调建立军事工业,而是提出了富强的目标。这一思想以冯桂芬等人为代表。

    洋务事业: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予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沉重打击。 清政府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同时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局势暂时“稳定”。 痛定思痛,清政府中一些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认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这些人因此被称为“洋务派”。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了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结果:

    洋务运动维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失败原因:

    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26
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们引进大量的西方各种先进技术,用来发展军工。追问

指导思想不应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