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或当今 有德无才的人有哪些

如题所述

刘备,有德无才。 宋江有德无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2
德才兼备是圣人
无德无才是愚人
有德无才是君子
有才无德是小人
--司马迁
第2个回答  2015-08-02
黄子澄,靖难之役中出的主意全部是帮倒忙
第3个回答  2015-08-17
人生而平等,不平等是人造成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公平也是人为的。既然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不可能绝对公平和不可能平等。没有埋由循规蹈矩让无情流失的岁月消磨自己的生命。
现代市场经济的岗位竞争,刨造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只有傻子才不懂得去抓机遇,只有懦夫才不敢去抓机遇,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达到目的,要创造幸福,只能靠自己。因此,对任何摆在前进路上的障碍物都要想方设法搬掉。因此如何运用德才去参与社会竞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人与人,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聚敛巨额财富,出人头地,其过程也是人与人相互间的较量,其产生的结果是人对人的支配权,即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极点。怎样超出同类人的才与德,怎样把握衡量才与德的尺度,《论语》和《资治通鉴》对此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其中《论语》对才与德是这样谈的,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关?”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关。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主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于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伊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吝谓之有司。而怎样把握才与德尺度,史学家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以智谣为什么失败和智谣本身才与德的平衡为例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司马光指出: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夫人也;天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之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胳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绍范,不低励,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金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 “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为善,小人挟才为恶,不若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圣矣。愚者虽欲不为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为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天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宗,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苦以来,国亡乱臣,家亡败子。才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有审于才德之分而所先后,又何天人之足患哉!
无论《论语》中孔子说的“能尊祟五种美德,拥除四种恶政”,还是《资治通鉴》司马光举智谣失败为例,都想试图说明才与德究竟那个重要以及才与德究竟是什么关系,通过智谣失败的事实,司马光己经得出的结论,就是智谣才胜过德了,即可谓有才无德。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智谣有五个值得称道的优点,但他为人不仁,心胸窄小,不能容人,必然要遭致失败。司马光认为:才与德的关系,德是第一位,才是第二位的,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意十分明显,只有才德相结合,相辅相成,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即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进而对历代因重才轻德遭致的恶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亡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至于颠覆者多点,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德才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是患哉”。
通过以上古人的论述,我们看到德与才是相辅相成,密有可分的,既有着因果关系,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那个重要很难区分,也很难把握,这在实际中更难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干什么事都得深思熟虑,讲究策略。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讲策略莽撞、自杀的冲锋陷阵最不可取。德才兼备方为完人,有德无才不行,有才无德更不行,把握德才平衡是最关键的。曾经有一位真正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妥协的人,他执行上级规定,一板一眼从无半点走神,他从不接受任何吃请,包括兄弟部门领导的邀请,连顶头上级来了,他也坚持在食堂按标准吃饭,无论那级领导打招呼请他关照的事,他都以原则顶回去,他单位要盖房于,方方面面设置障碍难为他,竞没有一个部门、一个上级领导出面替他讲句公道话。同时因为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单位职工福利待遇跟不上,于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他怨声载道,上级领导不满意,群众咒骂,他只好下台。他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勤劳廉政,会落的如此下场。看来此人在德上出现了偏差,在当今官场想要有所作为,关键是如何掌握德与才平衡,在听话不听话之间,在有意见没有意见之间,在合法不合法之间,在合理不合理之间掌握平衡,也就是说“德才”。妥协维护正义维护法律,光有正义感是不行的,还得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进了仕途,必须德才兼备。德才齐备才能干一番事业,求得好的待遇。才与德的平衡,成功与失败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座位是平等的,如果把任何一万看的过重,这个天平就要失衡,在这个世界生存与发展,不能羡慕成功者的辉煌,而要更看重失败者的自信和坦然,看重能镇定自若面对失败的人,因为每个成功与失败都是德才具备结果。
世事如棋,竞争激烈,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复杂,复杂到我们很难用一种固定尺度去衡量一个人,不到盖棺时谁也无法定论,包括你我他,今后人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也说不清,我也说不清,他也说不清,人是没法脱离所处的社会生活的真空,人生百年万事空,再多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后人也不过是在葬礼一番感慨而已,那些建立了空前绝后伟业的人,也如过眼烟云,人生的价值不在死后,不在社会怎么着,关键是活的值不值,只要活的值,就去竞争。
儒家学说论述的尤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较完整的。在故人很多文章就这个命题提出很多自己的主张,对今天选拔提升干部很有借鉴。司马光主张用人之道,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并提出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司马光这些论述是对的,就是对今天的用人之道也很有参考价值。当然历史各个时期的统治用人之道标准不尽相同的,司马光主张德才标准是:“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这标准界定是不科学的。“聪明强毅”即是才也是德,其中也可以说是德,也可以说是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避开了他所在当时统治时期对德才标准的要求,封建社会的所谓的德才就是忠于封建统治,为封建社会统治忠孝,才、德标准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无论儒家《论语》还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所主张论述的也好,还是我们党使用干部坚持的原则也好,但在实践中都很难掌握,也很难有些界限划定,在很多情况下,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或才德全无的典型实例根本找不到,这些条件往往是一个具体人身上也很难划分的。我们党管理的干部,对德才的标准十分明确的和毫不隐讳的。德是政治标准,要求政治思想品德,具体说,坚持正确的政治万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觉悟高,作风好,能为人民造福,为官一任造福一万,发展生产力,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才主要指工作能力,就是指为人民朋务,为人民、为社会造福的本领和才干,具有现代化科学的知识,熟悉业务知识和技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不断改进干部队伍的管理万法,加快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注重在改革和建设中考察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员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