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RT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

按儒家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包含多重内涵。早在先秦,儒家已提出了成己之说,所谓成己,也就是成就理想的人格。孔子以仁道立说,仁道的基本要求是爱人,这一要求决定了理想人格以仁爱的精神为题中应有义。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扩展资料: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具有以下三个特质: 1.妙赞化育,与天地合其德儒家历来重视天人关系问题。孔子多言“人事”而少言“天命”,然而孔子相信“天命”与“圣人之言”是一致的。孟子最早提出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其“浩然之气”也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到了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到了宋代,尽管宋儒的学说在某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天人合一”都是所要论证的基本命题。周敦颐明确地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圣希天”。朱熹也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道”将由人付诸于社会,而能完全实现“天道”者唯圣夫,故“圣人……与天为一。” 从儒家对“天人合一”命题的论述和论证来看,儒家的所谓“天人合一”其基本含义是天人合德。儒家继承了《易传》中提出的“大人与天地合其德”的理想,强调天人合德。在儒家看来,人的整个存在是溶入宇宙整体之中的。人在道德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清明、和谐正透显出宇宙整体的特征。诚如《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为天之道,诚亦为圣人之道德精神境界。圣人达到诚的境界,就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自己,即“尽己之性”、“尽人之性”,然后化育万物,即“尽物之性”,最后使人与自然契合为一,即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理想人格正是这种境界的表现。  2、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希冀的理想生活是超越世俗而又不离人伦日用。圣人作为儒家理想人格有其超越尘世的神秘性,这是同宇宙本体合一的绝对自由的人格,已经达到了“无情”、“无欲”、“无我”的神圣境界。但是在儒家看来,作为圣人又有其不离人伦日用的一面,即其世俗特征。因此圣人是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合一,即《中庸》所指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境界,“道中庸”,则是人伦日用间的行为准则。理想人格则是“高明”与“中庸”的统一。朱熹曾对这种圣人与世俗生活不即不离的现象解释道:“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之充满,无少欠缺,故其行动从容如此,而言其志,则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已为人之童,而其胸次悠悠,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圣人就是按其社会身份,乐天知命,人伦日用的常规生活,却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神妙境界。具体来剖析“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按《中庸》的说法明”是指天的德行,“高明配天”,“高明所以覆物”,圣人的境界那祥高明悠久,发育万物,教化万民,所以说“极高明”。这半句也是形容“至诚”的精神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还要通晓或从事中庸之道,即“道中庸”。儒家特别重视人伦日用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儒家看来,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中庸”的释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指不偏不倚的道理,《尚书·洪范》篇中贯穿着“无偏无陂”的中庸思想,其大中至正的理想人格与中庸之道相符。“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本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是个合于中庸的典范。至于“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尤为孔子所推崇。在情绪上,也要平淡冲和,以理节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总之,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极高明”和“道中庸”的协调。“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后来成了封建时代做人的准则。到了宋代,这句话尤为理学家所欣赏。宋儒把“极高明”解释为通晓义理和尽心养性、知天知命的精神境界,把“道中庸”解释为从事于人世的活动,遵循五伦规范,行为符合中道、认为—个完美的人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到了近代,这句话曾被人理解为中国哲学的精粹,被解释为自然与人生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而加以歌颂。  3.仁与礼的和谐统一  仁与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两大主题和核心范畴。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一个理想的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  “礼”在西周泛指为一种政治社会制度,它的本质是对等级制的维护,同时也包含着人的行为规范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宁”,“礼者”所以正身也”,把礼作为个人修身和洽国之本。然而,对成就理想人格来说,仁比礼更为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中,仁字有105处,其意义也不尽相同,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它是总摄许多德性的综合概念。作为孔子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仁与礼不同。如果说“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那么,“仁”就是指道德的思想规范,它是通过人的内心修养“克己”、“由己”加以确立的。仁者发抒内心的善端,渐臻至善之域。孔子称赞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佘则口月至焉而已矣。” 就是说明光遵守礼是不够的,还必须像颜回那样心不违仁,才可成为仁德之人。仁体现了人格主体的自觉意志,凝聚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的思想人格就是仁和礼的和谐与平衡,是遵守道德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儒家理想人格的这三个特质是互相联系、交互作用的。从这三个特质可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与道家相比歧义颇多。儒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世,重视人格的社会责任,要求人格以“天道”为己任,“极高明而道中庸”,并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协调发展出发,煞费苦心地建立仁礼统一的思想道德规范,倡导以理节情、人为努力、乐观进取,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这是一种“入世”的人格境界。而道家主张“法自然”,以自然特性为人格的特性,强调无为的自然品格,重视人格的独立性,要求与社会及自然的协调,反对任何情感的束缚,倾向于自然的发展,是无为而为,表现出一种超功利主义的倾向,这是一种“出世”的人格境界。两者相比,儒家重视道德的实行,而道家则更重视精神的境界;儒家重视从群体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在理想人格构建中,把社会利益作为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系,强调个体对群体道德规范的适应,而道家则从努力摆脱群体关系来寻找个体的价值,在理想人格构建中,以自然为参照系,谋求人格与自然的统一。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学说集中反映了功利与非功利、社会与个人的双重要求以及社会政治的不同要求,这种张力,正好构成互补。  因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道家的理想人格虽然具有非现实性,但对于儒家却有着一种补偿效应。儒道互补的理想人格模式历来为中国文人士大夫所推崇、效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条传之久远的箴言中,可窥一斑。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奇怪现象,一方面竭力歌颂那些尽忠尽孝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却又对那些淡泊人生、避世遁俗的高士隐者推崇备至。本来是两种极端对立的人格却受到同样的尊重;本来是互相排斥的两种人格,却又奇妙地共存并立。如果这两种人格集于一身,这种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就更为人倾倒。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把这种双重人格的获得视为最高的人格理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04

“天人合德”与“天人互泰”:“天人合德”——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天人互泰”——人类文明的至善境界。

第3个回答  2013-09-01
1.妙赞化育,与天地合其德,2、极高明而道中庸,3.仁与礼的和谐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