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悬索桥的描写

求关于悬索桥(也就是吊桥)的描写,50字左右,谢谢。

桥是永恒的舟,桥是延伸的路,桥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从一步三摇的独木桥,到悬索桥、石板桥、拱桥、斜拉桥、钢桥、混凝土桥,从单功能步行桥,到公路桥、铁路桥、综合功能多层桥、复合立交桥、高架路桥,桥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是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建于616年的河北赵州桥,以其科学精巧的构思,成为石拱桥建筑史上的代表性杰作。建于1151年的福建晋江安平桥是现存最早的梁式古石桥,最大石板重25吨,曾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万州长江大桥主跨达420米,是当今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大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庞恰特湖长堤二桥近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当大船通过时,下层可以向两边吊起,为世界名胜之一。

建于公元206年的山西汾河桥,是世界最早的铁制悬索桥。

悬索桥 又名吊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悬索桥由悬索、索塔、锚碇、吊杆、桥面系等部分组成(图6 悬索桥示意图)。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是悬索,它主要承受拉力,一般用抗拉强度高的钢材(钢丝、钢绞线、钢缆等)制作。由于悬索桥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并具有用料省、自重轻的特点,因此悬索桥在各种体系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跨径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1981年建成的英国恒比尔悬索桥的跨径为141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桥梁。悬索桥的主要缺点是刚度小,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挠度和振动,需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

按照桥面系的刚度大小,悬索桥可分为柔性悬索桥和刚性悬索桥。柔性悬索桥的桥面系一般不设加劲梁,因而刚度较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面将随悬索形状的改变而产生S形的变形,对行车不利,但它的构造简单,一般用作临时性桥梁。刚性悬索桥的桥面用加劲梁加强,刚度较大。加劲梁能同桥梁整体结构承受竖向荷载。除以上形式外,为增强悬索桥刚度,还可采用双链式悬索桥和斜吊杆式悬索桥等形式,但构造较复杂。
桥面支承在悬索(通常称大揽)上的桥称为悬索桥。英文为Suspension Bridge,是"悬挂的桥梁"之意,故也有译作"吊桥"的。"吊桥"的悬挂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用"索"做成,故译作"悬索桥",但个别情况下,"索"也有用刚性杆或键杆做成的,故译作"悬索桥"不能涵盖这一类用桥。和拱肋相反,悬索的截面只承受拉力。简陋的只供人、畜行走用的悬索桥常把桥面直接铺在悬索上。通行现代交通工具的悬索桥则不行,为了保持桥面具有一定的平直度,是将桥面用吊索挂在悬索上。和拱桥不同的是,作为承重结构的拱肋是刚性的,而作为承重结构的悬索则是柔性的。为了避免在车辆驶过时,桥面随着悬索一起变形,现代悬索桥一般均设有刚性梁(又称加劲梁)。桥面铺在刚性梁上,刚性梁吊在悬索上。现代悬索桥的悬索一般均支承在两个塔柱上。塔顶设有支承悬索的鞍形支座。承受很大拉力的悬索的端部通过锚碇固定在地基中,个别也有固定在刚性梁的端部者,称为自锚式悬索桥。

汾河的文章没有见到,下面这篇供你参考吧: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文章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1-11 00:46:12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以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崖脚路旁有一古老的铁桩,顶呈蘑菇形,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相传为明代系舟之柱。
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 寨,至桥边。二者相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已经身形佝偻,可是菊瓣似的笑容从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虽然已经双目混浊,可是年轻时美好的回忆依然充满了她整个瘦小的身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悬索桥是桥梁的一种,亦称吊桥,悬索桥的主要承力部分是桥两端的两根塔架,在这两根塔架间的悬索拉住桥的桥面。为了保障悬索桥的稳定性,两根塔架外的另一面也有悬索,这些悬索保障塔架本身受的力是垂直向下的。这些悬索连接到桥两端埋在地里的锚锭中。有些悬索桥的塔架外还有两个小一些的桥面,它们可以由小一些的悬索拉住,或由主索拉住。 悬索桥的构造方式是公元前3世纪被发明的1,现在许多桥梁使用这种结构方式。 优点 位于香港的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铁路两用悬索吊桥相对于其它桥梁结构悬索桥可以使用比较少的物质来跨越比较长的距离
悬索桥可以造得比较高,容许船在下面通过
在造桥时没有必要在桥中心建立暂时的桥墩,因此悬索桥可以在比较深的或比较急的水流上建造
悬索桥比较灵活,因此它适合大风和地震区的需要,比较稳定的桥在这些地区必须更加坚固和沉重 缺点
悬索桥的坚固性不强,在大风情况下交通必须暂时被中断
悬索桥不宜作为重型铁路桥梁
悬索桥的塔架对地面施加非常大的力,因此假如地面本身比较软的话,塔架的地基必须非常大和相当昂贵 结构分析
悬索桥中最大的力是悬索中的张力和塔架中的压力。由于塔架基本上不受侧向的力,它的结构可以做得相当纤细,此外悬索对塔架还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假如在计算时忽视悬索的重量的话,那么悬索形成一个双曲线。这样计算悬索桥的过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悬索
老的悬索桥的悬索一般是铁链或联在一起的铁棍。现代的悬索一般是多股的钢筋。
建筑过程 木制步行吊桥。假如塔架要建在水上的话,在塔架要站立的地方首先要使用沉箱来排挤软的地层,来建立一个固定的地基。假如下面的岩石层非常深无法用沉箱达到的话那么要使用深钻的方式达到岩石层或建立非常大的人造的混凝土地基。这个地基一直要延伸出水面
假如塔架要建在陆地上,它的地基必须非常深
在地基上用混凝土、巨石和钢结构建立桥墩。有些桥的桥墩是桥面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桥墩的高度至少要达到桥面的高度
在塔架的顶部有一个被称为索鞍的光滑的结构。索鞍一般分鞍座(也称下平板)和鞍体两部分,鞍座固定在塔架的顶部,鞍座与鞍体之间可以相对移动。主缆放在鞍体上,主缆和鞍体可以在鞍座上面滑动来补给桥在建筑过程中索鞍两侧的重量的变化。桥完成后这个索鞍可能要被固定住。
锚碇分隧道式锚碇和重力式锚碇两种。隧道式锚碇被固定在岩石中,从而能够承担主缆的拉力;重力式锚碇很大很重,靠自身重量和地基的磨阻力承担主缆的拉力。还有一重跨度较小的悬索桥,它没有锚碇,主缆的两端的拉力通过桥面主梁传递,自相平衡。
沿着未来悬索的路径纤起一根或一组暂时的绳或线
另一股绳被悬挂在第一股绳的上方,在这股绳上一个滑车可以运行。这个滑车可以从一端的锚碇运行到另一端的锚碇。每股悬索需要一个这样的滑车
一股一般直径小于1厘米的高强度钢筋的一端被固定在一个锚碇中,另一端被固定在滑车上并被这样牵引到另一端的锚碇,然后被固定在这个锚碇上,然后滑车回到它开始的锚碇上去牵引下一股高强度钢筋或从它正所在的方向开始牵引下一股高强度钢筋钢筋被牵引后要进行防锈处理这样多股高强度钢筋被牵引,连接两端的锚碇。一般这些钢筋的横截面是六角形的,它们被暂时地绑在一起所有钢筋被牵引后它们被一个高压液压机构和其它钢筋挤压到一起,这样形成的悬索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在悬索上在等距离的位置上要加上索夹事先计算好的长度的吊索被架在索夹上。这些吊索的另一端将来要固定桥面使用专门的起重机,桥面被一块接着一块地挂在悬挂索上。这个起重机可以自己挂在悬索上或挂在特别的临时的索上。桥面可以从桥下的船上吊起或从桥的两端运到它们应该放到的地方。当所有桥面被挂上后,通过调节悬索可以使桥面达到计划的曲线。一般水面上的桥的桥面呈拱形,以便桥下船只通行。陆上的悬索桥的桥面一般是平的。
桥面完成后可以进行其它细节工作,比如装灯、栏杆、涂漆、铺路等等 悬索桥起源
根据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的研究,世界上最早的悬索桥起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悬索桥用竹编索。 写成于西汉的汉书已有关于中国古代悬索桥的描写。
批注1:最著名的悬索竹桥是中国四川灌县的安澜桥。安澜桥全长320米,有八个悬索塔,建于公元前3世纪。
云南金沙江塔城关铁索桥建于隋代。
云南金沙江石门关铁索桥也建于隋代。
四川怀远镇的古铁索桥建于唐代。
云南澜沧江功果铁索桥,长约70米,基建于三国。
最著名的中国铁索桥是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全长约110米,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古铁索桥的桥面多是悬链曲线式。最早的水平桥面悬索桥是一座在中国西南地区建于明 永乐八年(1420年)的悬索桥。
铁索桥在1665年经葡萄牙旅行家的叙述而传入欧洲。欧洲最早的铁索桥是1741年在英格兰建成的Winch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