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礼

什么是所谓的仁 礼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仁

百度百科——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7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

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简单的来说,仁就是向善,礼就是秩序。
评判一样事物的对错,就要看是否符合仁礼二字。
只有仁没有礼,就是伪善,看似值得赞许,但如果以此推广,必然天下大乱,比如只看白莲教等邪教的经文,表面都是劝人向善的,但却不去引导人们遵守秩序,就容易被人利用,出现各种惨剧。
只有礼没有仁,就是残暴,比如秦朝,一味要求人民遵守规矩却不布施仁政,天下皆反;比如城管的野蛮执法,表面上是依法治理,但天下侧目,千夫所指,臭名昭著,就是少了一个仁字。
第3个回答  2015-03-03
简单的来说,仁就是向善,礼就是秩序。
评判一样事物的对错,就要看是否符合仁礼二字。
只有仁没有礼,就是伪善,看似值得赞许,但如果以此推广,必然天下大乱,比如只看白莲教等邪教的经文,表面都是劝人向善的,但却不去引导人们遵守秩序,就容易被人利用,出现各种惨剧。
只有礼没有仁,就是残暴,比如秦朝,一味要求人民遵守规矩却不布施仁政,天下皆反;比如城管的野蛮执法,表面上是依法治理,但天下侧目,千夫所指,臭名昭著,就是少了一个仁字。
第4个回答  2013-09-08
声母:l
  四笔号码:4450
  注音:lǐ
  笔画:05画
  部首画:04
  部首:礻部
  释义:
  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
  【礼拜】①宗教仪式:做~|~堂。②星期:~天|~一|下~。
  部首查询:04礻部
  礼可以指:
  礼 - 儒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主要推崇西周的社会观念。
  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