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过心理医生之后 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题所述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目前。由于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极端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随着社会思潮及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在我国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对正常生活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是夫妻双双下岗,其经济和生活来源处于弱势,心理压力更是可想而知。有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服务、建筑等工作还看不起,甚至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某些贫困生,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而申请“补助”,一方面是在虚荣心的推动下带着女朋友“上馆子、下饭店”,买名牌衣衫,经济上“捉襟见肘”,这种反差现象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人的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增加。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急功近利,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植很高,又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生活却并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因而就容易产生失落感。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追求完美,结果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最苦的人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业不堪重负。他们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考上名牌学校。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存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据报道,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许多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已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公认,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孩子们。某些家长特别是祖辈们对隔代儿孙过于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溺爱造成孩子们潜在的心理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如买股票、买彩票、买房子、做生意等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高风险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金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亏本,很容易压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轻则牢骚,重则嫉妒、厌世。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大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特别是当他们生病就医的时候,缺乏儿孙们的精神关怀。君不见,为了挂上一个小儿科的号子,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伫立在寒风当中;有几多披金戴银的俊男靓女能搀扶祖辈们上医院,还直嚷嚷“药费太贵”。殊不知当年他们的爷爷奶奶为了给他们买“肯的鸡”,自己却在吃“素鸡”。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2
心理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你找的心理医生的水平比较一般,没有对你的病起到一定的疗效,你可以换一个心理医生,还有可以找知心朋友或者家人把自己的烦恼倾诉一下,亲戚朋友对你从阴霾中走出来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就是自己可以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和培养一些爱好来排除心中的负面情绪。
第2个回答  2022-12-23
社会发展太快,人们普遍感到了生活压力大,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现在心理学大体分为4大流派,在这4大流派下衍生出400多种疗法,这些技术理论,有的科学,有的不够科学,有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而大多数参加学习,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也不知道哪是科学的,哪个是不科学的,学习、使用什么技术的都有,就造成在实际咨询过程中五花八门,有的高效,有的低效,有的无效,甚至有的有害,有害就是咨询以后症状加重了。

咨询有没有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科学的,但是自己领会的不够深刻,没有把原理吃透,分析解释的时候就会有些蹩脚,造成咨询效果不理想。

二是心理咨询师用的咨询技术不科学,没有科学分析心理问题的发病机制,也就不会给出科学的应对方式,往往咨询以后感觉不到效果,现在多数情况属于这一类。

三是心理咨询理论中有唯心的,不科学的,甚至迷信的成分,这会对一些本来就有些迷信思想的人带来危害,导致症状加重。

四是来访者本人的问题,如果心理咨询师熟练的运用科学高效的心理咨询技术,来访者自己特别认可,积极配合,按照咨询师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作业,甚至超额完成,这种咨询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如果配合不好,不能按咨询师的要求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曾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按时完成咨询作业,没有很好及时的反思和体会。这就像学生的学习一样,老师讲得好,课堂也听,但是一放学就把书包扔在一边,不复习、不作业、不预习,成绩肯定好不了。

在一个就是家庭的支持问题,有的家属不但不支持,还打架挖苦,有一点效果也会付之东流。

如果咨询几次没有好转,首先考虑的换心理咨询师。在思考自己是不是配合,以后咨询怎么办。自己不配合,结果只能是一个,让自己的痛苦延长。
第3个回答  2022-03-27
心理疾病还是你自己的问题吧,你每天想的那些东西呀,想的那些事情啊。无形中我给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所以有时候还是要需要靠药物来解决?
第4个回答  2022-04-05
可能在看心理医生之后你觉得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所以才会越来越严重担心这个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