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所应用产品的范围?

测量管理体系所应用产品的范围?请看清楚,是测量管理体系不是质量~~!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很多企业继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又着手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该体系在企业中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9022-2003/ISO10012:2003),此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2月16日发布,2004年3月1日实施。2005年初,国内开始依据该标准对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展相应的审核工作,审核机构为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由该中心在全国的各分支机构负责现场审核工作,中心则负责对审核资料进行审查并颁发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分为AAA、AA、A三种级别,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标准要求建立体系,取得相应的证书。
  标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的内容包括: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企业在初次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因缺少相关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无从入手、难以有为。本文主要介绍测量管理体系建立中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包括组织管理架构、体系文件编制、人员培训、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体系的审核和监视等六个方面,以期对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冶金、医药等各类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有所帮助。
  一、组织管理的架构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的架构是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内部的测量管理网络,测量管理工作从上至下应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体系推进人员应包括最高领导层、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关键测量过程操作人员、产品检验人员等。对于原来测量管理工作薄弱的企业尤其重要,要求各级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明确要求,履行职责,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
  二、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文件是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体现,是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依据。根据企业的管理工作现状,应依据标准和有关规程、规范,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大型或精密测量设备操作规程、测量设备校准方法等。在各层次文件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的结合度和相容性,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检验规范等,均可按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执行。
  三、人员培训
  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包括测量管理人员和测量操作人员(包括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验证人员、原材料检验人员、半成品检验人员、成品出厂检验人员、生产过程工艺监测人员、其它分析测试人员等),培训内容应包括《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企业正式颁布的《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与测量过程有关的各类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操作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知识、法定计量单位、计量专业基础知识等内容。
  培训形式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堂理论讲授、现场实际操作演示等,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实打实战”。
  要明确培训考核要求,切实做好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工作,做到“应知应会”,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计量意识和测量能力。
  四、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企业内部的测量设备种类繁杂、数量繁多,如果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势必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难以有效发挥出测量设备管理的相应作用。由于每一测量设备的应用场合、测量参数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对测量设备实施分类管理。
  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每个企业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管理难度最大同时又是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测量设备使用的场所、测量参数的技术要求、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等进行A类、B类、C类的分类管理,分类原则为:
  1.A类测量设备:包括国家强制性检定的测量设备,主要为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并列入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目录的测量设备;产品出厂检验使用的主要测量设备;用于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
  2.B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控制过程的测量设备;用于公司内部能源、物料核算、车间定额管理的测量设备。
  3.C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上仅起一般指示作用的测量设备;仅做工具使用的测量设备。
  企业应建立详细的测量设备管理目录、测量设备管理台帐、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和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实施的统计表。
  标准中强调了“计量确认”的概念。所谓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返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的计量性能验证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企业所有测量设备均应经过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部门可以是外部计量技术机构,也可以是内部计量主管部门。
  为了避免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错用或误用,防止测量设备的非预期使用而造成产品和过程失控,测量设备在确认后应按管理类别、检定/校准状态对所有测量设备粘贴牢固耐久的确认标识,确保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识能正确地反映其校准、检定状态。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负责标识的日常管理,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跟踪。
  五、关键测量过程识别
  为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除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中,首先要识别关键测量过程。重要原材料进货检验、贸易结算、半成品关键控制点、成品检验、环境检测、安全控制、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等均为关键测量过程。通过识别,将这些过程制定成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针对已识别的关键测量过程应建立《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检定/校准项目一览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确认检查表》,并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在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中应注重如何将顾客提出的产品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例如:顾客对产品厚度要求允许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按“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被测指标的1/3~1/10”的配备原则,选取的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0.03mm,为此可以选取测量范围为(0~150)mm的带表游标卡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mm,以保证测量设备的配备满足测量过程的要求,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每个企业涉及的关键测量过程各有不同,应结合产品的技术要求配备适宜的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过程和数据准确、可靠。
  关键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是测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引起企业技术、生产、质量检验、计量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体系的审核和监视
  体系的审核和监视是体系运行中发现不符合、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它主要包括内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管理评审三种形式。
  内部审核目的是验证企业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与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评价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识别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期望通过内部审核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对体系运行、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检查,可采用现场巡查、人员提问、抽查有关记录、查证测量设备状态、对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时应做好相应记录,监督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时应立即责令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方针及质量目标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活动资源的充分性以及企业内外部反馈、生产情况的改变等进行评价,识别需要持续改进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和测量技术能力的持续改进。
  七、结语
  企业通过开展以上的工作,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三个月以上)应脚踏实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将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使企业的测量管理水平有明显地提高,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活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8
具体范围哪些需要进行控制,哪些不需要控制,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决定。也就是说,控制的范围、控制的限度宽松的确定,当出现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自己能够承受,就可以不进行控制,反之,就需要进行控制,需要进行投入,如:生产过程工序检测控制、产品最终检验、能源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安全监测等范围的检测用测量设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