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能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人”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

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当然实际的社会并没有这样简单,仅靠无为并不能使社会恢复秩序,正是由于此,黄老学派才提出了“法”作为君主无为的补充。

扩展资料

中国哲学史上,恰恰是大力倡导“无为”的老子哲学,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

尤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为而无不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无为才能无不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这句话改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是结果。
无为: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无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第2个回答  2013-08-19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
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可以翻译为:‘“道”经常“不为”,却又“无所不为”。侯王
如果能守此“道”,万物就会自然而化。自然而化欲望就会
发生,我将用“无名”的质朴之“道”来镇住它们。这无名
的质朴之“道”,也将是没有欲望的。没有欲望而保持虚静
天下就自然而然归于正道。

可以解释为:“道”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发展而不自为,所
以道是“无为”的。但是“道”又全方位参与宇宙万物发展
的全过程,万物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的作用。所以“道”又
是“无所不为”的。前一个“无”,是大道“有无”之无,
是“道”的本性;后一个“无”是“没有”的意思,是“道”
的作用。作为社会统治者的帝王,要恪守宇宙运动的大“道”
其个人修养要同于自然大道质朴的性质。顺乎自然,消除私
欲,达到心态虚静。这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天
下将依本性自然发展,实现安定。

“镇”就是约束而不是消除,是把欲望限制在社会合理的
范围内。这就是处理好百姓之欲与帝王之欲和大道的关系。
如果帝王不欲,那么干扰人类社会的最大的欲望便镇住了,
百姓的贪欲也会受到极大的平抑。消除了贪欲,便消除了
争斗;消除了争斗,天下就安定了。用“朴”这个无形的
沙滩,可以镇住欲海的波涛,自然合理的欲望便成了鼓动
社会风帆前进的原动力。这时,无欲的天道和有欲的生命
就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
第3个回答  2015-01-29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理解:
社会中经济规律永远无所作为,可是它支配了人类行动,全能般的繁荣了整个人类世界。
侯王如果能够值守住这种经济规律,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会自己演变造化。

社会造化繁荣到一定程度,人们被欲望支配开始自私妄为,甚至侵害他人权益,那我就得用没有定义成法律条文的最基本的社会交往原则来对他们进行镇压,比如:除掉严重的,向社会揭发一批等等。

镇压到一定程度,那些人意识到高层的决心和群众的厌恶,也就纷纷不敢再有非分之欲。
社会不被欲望支配以后,管理者以平静的方式管理社会,天下将会自动安定。

注意:
本章讲的是经济规律。“朴”是指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准则,比如“信”“诚”等等朴素原则。本章的“道”“朴”和第三十二章、第二十八章的“道”“朴”一样。

注释:
常,恒久、经常。
守,职守。化,造化。镇,博压也《说文》。
名,定义、名称、命名。朴字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译文:
道永远无所作为可是却没有不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值守它,万物将会自己造化。
演化后欲望兴起,我将镇压他们用没有定义的朴素道理
镇压他们用没有定义的朴素道理,也就将会没有欲望。
没有欲望,用静,天下将会自动安定。
第4个回答  2013-08-19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有一不在明处做而已。而自己在心里面蕴涵着计谋,等待时机的来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