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爱情观?

如题所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的爱情观。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是李商隐的爱情观。
试论李商隐的爱情观与元稹的爱情观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诗中永恒的主题,,然而对于爱情,不同的诗人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元稹与李商隐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爱情诗在他们的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同是以爱情做为题材,二人却又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特点。笼统的说,这是一种现实与非现实风格的差异。
元稹是著名的爱情诗人,他的爱情诗分为艳情诗与悼亡诗两种。但无论是写给其表妹双文的艳情诗还是写给其亡妻的悼亡诗,诗人都是站在较为的现实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写其与表妹的恋情极力描写双文之美、诗人之爱慕以及二人之欢爱,而对于亡妻韦氏则直接抒发作者的思念哀悼之情,处处可以体现出一种真实的存在。如<莺莺诗>中“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句,<赠双文>中“春酥见欲销”“不敢望回腰”句,基本上都是对人物、情感直接的描写与烘托,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质感的美,仿佛我们的面前直真的有一位娇羞含笑垂手而立的女子。而悼亡诗中“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种真挚感情的表达自然不必说,也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
提到李商隐,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无题诗,从而也会联想到他的诗作风格,朦胧、幻灭、忧思。在他的朦胧、婉约的风格之下,他的诗往往都在表达着一种莫名的情愫,以至于在解读上存在着诸多的争议。比如,<锦瑟>一诗,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而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每个人对其不同的理解。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一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而用这种味道来诠释爱情,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感情本就是飘忽的、梦幻的。同时义山的爱情诗中也充满了哀婉与感伤,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幻灭感,展现了一种朦胧美与悲剧美。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写情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在末世的感慨与忧思,在这一点上,是与元稹的诗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我们可以发现元稹的爱情诗更专注于情爱,即是一种真切的可感的可解的爱情,对于个人的更深的感触似乎触及不多。
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爱情诗本就不是存在于一个层面上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却是完全的精神层面的,一个以写经历为重,一个却是写情绪为主,一个是在写存在于手中的情,一个却在写羁留在心中永远无法在现实在实现的情感。因而,在他们的身上,就会体现出明显的现实是非现实的差异,在此,还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指的现实与非现实,只是相对的概念,与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是不尽相同的,而重要的是想突出一种对照。
对于这种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以为主要是因为诗人各自经历不同从而导制诗人世界观与爱情观的不同。元稹虽然也是一生世宦坎坷,但是总还是朝廷的高官,而李商隐却终生却处于纷乱与逆境之中,满腔的抱负从未有过施展的机会,因为这样,李商隐的诗才比之元稹的诗显得更加凄哀与忧愁,这也正是诗人在未世之中心境的真实写照。在爱情上,二人更是体现出了更大的不同,这一点从诗人个人选择中就可以看出,元稹以其婚姻成全了自己的仕途,李商隐选已所爱的婚姻却成为他一生不得志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两位诗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爱情在无题诗中的位置是圣洁的崇高的,而在元稹的诗中却走向一种世俗化。
其次,对于女性的认知的不同也使的二人的诗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元稹的诗中,女人的形象是物化的,对女性的描写与描写一件诗人的物品的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女性只是作为一个爱情的对象存在的。而李诗中所体现的却又是另一种感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从中我们更多的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交流与相惜,诗人在把女性作主爱情对象的同时,也在以生命的态度与女性做平等的交流与感知。此外,一个诗人独特风格的形成还有着很多的原因,历史的、现实的、个人的,在此是无法细述并一一穷尽,爱情是丰富多彩的,人心也是变化不定的,人是最丰富复杂的,因人心而成的诗也就不可能如出一辙。
在“初闻征雁已无蝉”的季秋之月,在“百尺楼南水接天”的高楼之台,五更昏黄的月色,墨淡书成的字迹,“重帏深下莫愁堂”的一闱春梦,“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几番思量。夜色凄凉,氛围浓重。——“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在“云雨巫山枉断肠”的相思之后,在“一枝红杏露凝香”的幽梦之中,春蚕到死的誓言,蜡炬成灰的顾盼,“直道相思了无益”的几分含蓄,“未妨惆怅是轻狂”的几缕犹豫。梦后心切,下笔成书。——“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在“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倩丽之影,在“鬓云欲度香腮雪”的乌黑之发,人去楼空的朦胧,物是人非的感怀,“蜡烛有心还惜别”的当年之景,“替人垂泪到天明”的今夜之情。幽梦还乡,轩窗梳妆。——“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在“贾氏窥帘韩援少”的羞怯之时,在“芙妃留枕魏王才”的离愁之时,人去千里的相思,相逢梦中的苦痛,“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朝风情,“明月何时找我还”的一朝感慨。蓬山万重,刘郎何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的意境带着离愁和婉转。他将一种生命犹如野草的荒芜之境,带向了生活在别处的外向视角,怀着感恩和流连重书下悱恻的心灵感触。
  李商隐善于用典,作为朝廷史料的整理者,他独具天下关怀,作为一个陷入党争的受害者,他又不能没有自我意识。他的典籍的运用就这样来源于政治而又远离于政治。
  他这种外向的视角,更能够用平常的心态看透事物,更能够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是对于当局者迷的爱情而言,这样的第三人视角更具有一针见血的穿透力。
  这是他的视角。
  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这个时代也有一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这的确实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的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了,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奇妙的彩虹……”
  在那个政治严肃的年代,寄情山水变成田园诗人,消极避世的想法过于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投身政治变成政客论者,报国无门的他早在流离中看清了黑暗。一首首的诗作都出于对离人的惜别之情,对梦后阑珊的爱情感慨,对政治的娓娓微词。
  李商隐的爱情诗构建了一片在政治之上的美丽,就像那一道监牢之上的彩虹一样绚丽耀眼。这是他的情愫。
  但他缺乏情感。李商隐的爱情诗作,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腔思念,也没有元缜“为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平莫展眉”的生死离别。李商隐的一生在感情上并没有什么潮起潮落的跌宕波折,他的诗作只能到达到这样的感情层次。他的情愫和他的视角是相互吻合的,只有这样经历下的情愫才有了这样的视角。
  李商隐是一位感觉派的诗人,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是细腻而传神的。“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两句尤为如此。墨汁还在晚风中久久未干,却不经意发现那信笺上的墨迹淡淡,诗人不禁暗暗自嘲。
  注重感觉的作者,必对生活的细节尤为敏感。从李商隐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细节在意,“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这些例子中诗人的笔触优雅的描绘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很体现了个人的感情取向。在这首无题诗中李商隐从蜡烛,麝香,翡翠,芙蓉小处落笔,更见忧郁的神采。
  这是他的敏感。
  这首诗的四联,第一联写听觉感受到的五更钟声,第二联写视觉感受到的书墨未浓,第三联写回忆里的依稀曾经,第四联写感叹中的千里离别。四联诗分别从四个角度表现了思念的愁苦,勾勒出了诗人多维立体的情感。 这是他的手法。幽婉凄绝,而怨叹有致。以上,便是我对元李二人爱情诗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看法。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心,怎样的心写着怎样的情,不论风格如何,只愿人间常有真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忠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