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反映这样场景的诗句:古代,庄稼干旱,老百姓希望下雨,而帝王则怕湿气影响乐器的发声。

一时想不起来了,
望达人们赐教,谢谢。
还有其它答案吗?谢谢。

  观祈雨
  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29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

上下颠,在眼前;晃来晃去在天边。

房子东西摆,地震东西来;要是南北摆,它就南北来。

喷沙冒水沿条道,地下正是故河道。

冒水喷沙哪最多?涝洼碱地不用说。

豆腐一挤,出水出渣;地震一闹,喷水喷沙。

洼地重,平地轻;沙地重,土地轻。

砖包土坯墙,抗震最不强。

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女儿墙,房檐围,地震一来最倒霉。

地基牢一点,离河远一点;墙壁好一点,连结紧一点;房子矮一点,房顶轻一点;布局合理点,样子简单点。要想再好点,互相多学点。

地震闹,雨常到,不是霪来就是暴。

阴历十五搭初一,家里做活多注意。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沙。见到了,要报告。为什么?闹预报。
第2个回答  2008-06-29
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喜 雨

半岁伤枯旱,①郊原一雨新。② 麦芽争出土, 花气欲排春。③ 旋涨南陂水,④初消北地尘。⑤ 明朝减米价, 先慰绝粮人。⑥
第3个回答  2008-06-29
夏日炎炎
夏日炎炎似火烧,
田里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里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第4个回答  2008-06-30
旧时天旱民盼雨,王候窃喜晾丝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