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Invade Vietnam Cause Student movement

如题所述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引起的学生运动
  爆发于1965年的学生运动才算正式拉开了长达十年的反战序幕。学生们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参与辩论以及举行“宣讲会”(teach-ins)等形式来表达自己
  的声音。3月,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掀起了反战运动,第一次通过宣讲会的形式讨论如何反对越战升级。这种新型的反战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全国,多所大学举办了类似的宣讲会,在校园内外宣传反战思想。与此同时,全国性的组织“寻求真相行动小组”在全国高校中展开行动,参与宣讲会,举行反战辩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65年4月17日,学生们在“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的领导下,在华盛顿举办了全国性质的宣讲会,并向华盛顿进军。学生们提出从越南撤军的口号,他们在请愿书中写道:“我们相信对于升级的唯一选择是,美国从越南撤军。我们相信对于南越的民主和发展的唯一机会是,通过谈判解决战争。”同年10月,在SDS的支持下,“由各团体组成的“越南日委员会”,发起了有上千万人参加的全国性反战活动,要求美国马上撤离越南,承认南越民族解放战线,并弹劾约翰逊总统。”反战运动渐入高潮。
1966年,越南战争进一步升温,约翰逊总统先后下令增派十万美军进入越南,大量的增兵计划使政府决定征召青年学生入伍。学生反战运动开始转向抵制征兵运动。大量学生为了躲避兵役逃亡国外,其中大部分人迁居加拿大。另一部分较为激进的学生则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召开反战反征兵群众大会,参加者一度达到了几十万人。同时,“他们开始抨击校方为战争服务,要求取消在校内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取消一切与军事技术有关的科研项目,禁止中央情报局和生产凝固汽油弹的军火公司来校招募人员。”1966年5月中旬,各大学学生举行静坐示威,以抗议按学习成绩优劣作为是否缓期服役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反对以自愿考试的办法来帮助征兵机关决定是否符合征选条件。SDS在征选考试的第一天散发了40万份“全国越南问题试卷”,试图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怀疑和对征兵制度的抵抗,同时继续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反征兵活动,并与政府展开公开的对抗。12月,SDS全国委员会通过了反征兵决议,表明在该同盟的领导下,学生将以抵制征兵的形式展开新一轮的更为激

  [论文网 www.uuubuy.com]进反战运动。
1967年,反战运动走向高潮,学生们大规模走出校园,通过各种激进的形式表达停战意愿。4月,以学生为主力军的十万人在纽约进行反战游行,呼吁停止战争。5月,两万人在向华盛顿进军,发誓不投任何支持越南战争的候选人的票。焚烧兵役卡也成了学生反战的重要方式,戴维·米勒首次公开焚烧自己的兵役卡,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效仿,1967年5月,数百名大学生在纽约市中央公园当众烧毁自己的兵役卡,表达对政府征召大学生入伍的抗议。10月,大学生发起了“停止征兵周”,数以万计的示威者进军“征兵指导中心”,与警察发生了冲突,“他们以各种街头杂物作路障,手持防护工具,将前来镇压的防爆警察团团围住,迫使恐慌不安的警察全部撤退”。10月21日,60年代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出现在华盛顿,参加学生人数达十万人之多。面对防暴警察和催泪瓦斯,示威者毫无畏惧,甚至有人冲上五角大楼前的升旗台,升起了越共的旗帜,以示对越战的抗议。而自1968年开始的学生反战运动已经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

  青年学生所进行的反战运动发展到1968年,已经逐渐偏离了其兴起之初的轨道而逐渐走上了暴力抗议的道路。1968年可以说是反战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学生运动已经不再单纯的以激进的抵抗为主,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反抗和暴力的斗争。而他们的要求也逐渐从反对战争转向了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1968年1月至5月期间,全国共发生了十起校园爆炸事件。而4月下旬爆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暴动,更是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4月22日,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校方与国防机构合作,抗议学校为修建体育馆而侵占黑人的土地。4月23日,学生的抗议转为校园暴动,激进学生占据了校长办公室,并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中占领了五座学校大楼。4月30日,校方要求警察驱逐激进学生,先后共有700名学生被捕。哥大暴动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校园暴动开始此起彼伏,美国大学校园开始处于一种普遍骚乱之中,大大小小的示威多达2000次。
骚乱愈演愈烈,从秋季开始,校园内的爆炸和纵火事件比春天增加三倍之多,范围波及全国,严重的有伯克利、俄勒冈、华盛顿、德克萨斯等各地区的高校。学生们通过各种激烈的形式,宣传自己的反战意图和政治主张。 1969年,学生反战运动进入了全盛时期,SDS的组织规模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学生暴力运动
。据统计,1969年全国大约有300所高校发生了各种暴力事件,大约有1/3的大学生卷入其中。每天平均有发生两起事件,包括纵火、爆炸、罢课、占领校园等各种形式。而随着美国在中南半岛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尼克松下令出兵柬埔寨,“激起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激烈的抗议活动,这次活动有一百五十万学生参加,波及美国两千五百所大学的半数。”参加示威的学生达到了在校大学生人数的60%。
然而正在学生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学生运动的领导中心SDS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新旧领导人在学生运动发展方向和具体行动上分歧不断,导致了SDS内部的分化,也使得其盟友逐渐与其分道扬镳,同盟中的女权运动者、黑人运动者、工人、大兵等都逐渐脱离了出去。SDS内部新老左派之间的斗争日渐剑拔弩张,1969年6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两派彻底分裂,两派内部又不断再次分裂,分裂出众多政见各不相同的派别,众派别各执己见,难以调和,因而在领导学生运动上往往力不从心。而分离出来的另外一些小派别,“自视为革命先锋,脱离了学生、青年工人,过着嬉皮士的群居生活,在政治上日渐孤立,终于在1972年转入地下,消失了踪影。”而曾经活跃在反战运动中的青年领袖也纷纷离开了运动,抛弃了曾经的信仰。SDS的分裂,象征着整整一个时代的学生运动高潮的退却。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之下,加之越南战争的逐渐降温,学生反战运动开始走向低谷,并于七十年代中期最终消弭。
四、青年学生反战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的反战运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与其他阶层的反战运动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为美国社会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名曰“六十年代精神”。这种精神广泛渗透到美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中,悄无声息的改变着美国的社会文化。
  60年代是美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一个年代。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等各种运动交织在一起,社会上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基于对社会动荡的不安,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美国青年人中出现了摒弃现存的社会价值而谋求一种虚无的回避现实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股强大的反主流文化开始出现,并贯穿了整个60年代,使得这个时代“指导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所有道德规范都受到了攻击”。反主

[论文网 www.uuubuy.com]流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嬉皮士的大量出现,他们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他们参与各个城市举行的反战进军,在社会上宣传另类的生活方式:穿牛仔裤,戴念珠或手镯,男子留长发,着花衣,施粉黛,女性穿长裤、登皮靴,系宽皮带;同时,他们还组织了群居村,实行财产、子女和性爱的共享制;为了摆脱精神危机,达到超脱状态,他们吸食毒品,幻想打开自己的感觉之门;这一时期迅速流行起来的摇滚音乐则是他们宣泄情绪的最佳方式,在这些摇滚乐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年轻人们宣扬反战、群居和性解放的呼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非常流行的一首名为“Coming home, Soldier”的摇滚乐就反应出了年轻人们渴望结束越战的心声。歌词中写道“Home, I’m coming home, No more marching and fighting for me. I am a soldier, a coming home soldier. No purple heart do I wear on my chest, I’m just a soldier. A coming home soldier. I know that I…I’ve done my best” (回家,我很快就会回家。我不想再行军,不想再战斗。我是一个士兵,一个即将回家的士兵。胸前不再别有紫心勋章。我只是一个士兵,一个即将回家的士兵,我知道,我已经尽力了),反映出了年轻士兵们渴望结束战争,回到祖国的愿望。
 追问

是不是B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