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如题所述

光看题目,我就有种晕眩的感觉….“遥远”“绝响”很有灵性,让人不禁猜测那背后的故事…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开篇第一句就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那个时代就像一阵诡异的风,早就吹过了,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他的惊恐与记忆… 的确, 从苏轼的时代再回望一千年,大概到了世事纷争时代了。余秋雨在这一章的开头便点明了自己复杂的心情。他说的这个时代很遥远,却让人刻骨铭心,因为那里曾出过无数的英雄人士,那里曾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那里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他说的时代是魏晋。作者这篇文章给人的一个新颖之处在于他并不急于切入主题,而是花了好多笔墨在自己写前的心情上,他说他不敢逼视那个朝代,在他看来..魏晋属于另一世界,很不真实,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存在。可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于魏晋他付出的情感很多..事实上我觉得我是对的,这从他后面的文字就看得出来~魏晋是一个巧妙运用心机智慧和手段的时期,举例来说,比如强悍英雄曹操,他才华横溢,阴谋阳谋,都运用自如~可乱世毕竟是乱世,他死后他的儿子们起内讧,无心对付外部敌手….最终曹操的功业灰飞烟灭~可下场最惨的无非是那些文人义士了,手无缚鸡之力,拥有聪明的脑袋也是罪过。正是因为他们太有知识了,让那些官员害怕他们为别人效力而威胁到自己~这种思想到现在这个社会多多少少还有所涉及,影响颇大~余先生似乎对嵇康与阮籍评价最高,尤以嵇康为甚。人生本难逢知己,何况处于那一乱世之中。嵇康与阮籍二人的相识与相知就显得如此珍贵。即便两人都是乱世中的骄子,都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但两人的结识仍显得十分令人惊诧:肃静的灵堂前,一人执一把琴,提一壶酒,缓缓前来;就因为这个举动,让一位一直对人白眼相向的文人用褐色的瞳仁望向了他,真诚的目光,因为彼此内心的相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受,当然憧憬是不说了。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点忧伤。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早逝,天妒英才,那一个乱世之中,在司马昭的统治之下,天空是如此的狭窄,窄得竟然连他们都容不下。也许有人说嵇康不孝,其实不然,他之所以绝世而独立,只因为他的内心深出时刻回响着对生命本质的呼唤。嵇康打铁,虽形骸粗鄙,却敲打出了《声无哀乐论》、《明胆论》、《养生论》等绝美诗歌,这铁,打出了他矫健的身躯,拟塑出他秉厚的性格,嵇康,与《广陵散》一样,都是遥远的绝响。 从嵇康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自由的生命在不自由的形体中默默抗争,他力求与自然融合,却终于尘世间消失得绝密而幽远。好了,不多说嵇康的遭遇了,孙登大师一声叹息写就了他的一生。不错,他生性刚正秉直,一点点都不肯向人低头。他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惜与好友山涛断交,不惜得罪日渐得宠的钟会。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也是一个才子。他坚守着对一个陌生人的承诺,哪怕广陵散绝于当世。但嵇康又是一个重情谊之人。这里不得不提到山涛。他们两人之间的友情与他与阮籍大不相同。他与阮籍是心灵之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但他与山涛不一样。山涛是一个适应社会能力非常强的人。我欣赏嵇康那样的洒脱与不羁,但我同时也欣赏山涛的求同存异。嵇康也许也是欣赏他在当世的成功的,他未必欣赏山涛的地位,但他欣赏的应该是山涛的真诚和因为他的真诚所带来的朋友们。所以,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才显得如此包含深情。其实,无论是苏轼还是嵇康,阮籍还是山涛,都有着共同的品质与信念,即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能够从容淡定,挥洒自如,与云海间吐纳真情,于天地间抒发壮志,这或许就是天人合一的脉音。总而言之,生命是多彩的,无论是得意自信,还是苦痛失意,都不要轻视人生的韧性,在长风巨浪之前依旧坚韧沉着,生命便会愈发执着,待你再看那困难时,或许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想伟大的前人吧,默默静守生命的锋芒,奇迹便会发生。不知道遥远的他们是怎样度过那乱世里的岁月的,不知道遥远的他们在晴朗的夜晚会不会在月下长叹,不知道遥远的他们是否在乎当世屈指可数的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吧。但,至少还有我们在遥远的今天为他们叹息,为他们所倾倒。点点墨迹换来后世多少的追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5
一个真正的乱世,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他们以自己的想法而生存,不在乎封建礼教的拘束,显得真实而不虚伪。而在这批人当中,嵇康走在了最前面。   从来都是喜欢着嵇康的,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惊异于他对生死的坦然,或许是羡慕于他能摆脱约束的心境,又或许是喜爱于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气质,不管如何,这就是嵇康。   嵇康的生命乐章比阮籍的更清晰,更明亮,因为他活的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他的心中有一个家园,远离官场,回归自然,享受悠闲,这个家园便是竹林。   乱世的读书人,胸中积郁了多少苦闷?可是有七个人,个个有苦闷却都能在苦闷中抬起头来,于是便有了"竹林七贤"在这乱世中吟唱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嵇康很珍惜彼此之间这份特殊的亲情,浓烈且淡泊。可是,往往越是珍惜,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   山涛不懂他,吕巽也不懂他,钟会更不懂他,竹林诸贤,向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弹琴,沉默,打铁,啸声相和。山涛进入官场,是否把竹林精神给忘了?是否把嵇康的人格给忘了?吕巽乱伦,是否也把嵇康“朋友”的定义给忘了?对于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而这两件事,无疑给嵇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的心里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一封接着一封的绝交书,加之钟会的谗言,最终把他推向了死神的手中。   行刑的当天,他破例穿的很漂亮,他要尽显龙章凤质,他将在刑场完成他最后的生命之舞。他坐在琴前,将他最后的风度注入《广陵散》,琴音铺天盖地,丝毫不乱。弹毕,从容赴死。四十岁的美男子身首异处,鲜血从颈腔喷出,三千太学生泪飞如雨...嵇康的一腔正气化为清气,一腔热血化为长虹,而他所演奏的真正的《广陵散》却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追不回了。   嵇康用他昂贵的生命作为代价,诠释了作为朋友的至真至诚以及对官场仕途的极度厌恶。这样的嵇康,怎么不让人尊敬与崇拜?   不知道遥远的他是怎样度过那乱世里的岁月的?不知道遥远的他在晴朗的夜晚是否曾在月下长叹?如今我们也无从知晓了,但至少有我们在遥远的今天为他叹息,为他倾倒,点点墨迹换来后世多少的追寻。感谢他曾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曾给我们带来空灵的回想。 嵇康,终究是活在我们心里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