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统治年代最长的国家或朝代是,要中国的与外国的

如题所述

中国:西周存在276年,东周存在550年,一共826年,是历史上年代最长的王朝,传30代37王。 外国:古埃及王朝!!大致3000年。现在我就说一下:一共是三十一个王朝,注意是王朝可不但一的一个人。从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起,第一、第二王朝称作早王朝时期。第三至第六王朝称作古王朝时期,其中第三和第四王朝是埃及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大量金字塔建筑的时期。公元前2180年至公元前2040年的第七至第十王朝时,埃及进入了一个大动乱时期,称作第一衰微期。公元前2040年第十一王朝结束了动乱,埃及进入中王朝时期,这是埃及又一次长期稳定繁荣的时期。从公元前1786年第十三王朝起,埃及进入了第二衰微期,中央政权极度衰落,亚洲来的蛮族喜克索人入侵埃及,占领了埃及北方。公元前1570年,第十七王朝兴起,赶走了喜克索人,从此,埃及进入了新王朝时期,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王朝,是古埃及的鼎盛时期,埃及一下子成了一个大帝国,所以常称为帝国时期,第十九王朝时,埃及在亚洲同赫梯帝国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双方耗尽国力,以和平条约而结束了战争,战争使两国都元气大伤,赫梯帝国不久灭亡。从公元前1085年的第二十一王朝起,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也称作第三衰微期,僧侣、利比亚雇佣兵以及努比亚人相继在埃及建立了王朝,公元前671年,亚述帝国国王亚述巴尼拨征服埃及。亚述帝国灭亡后,埃及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常称作埃及的复兴时期,国王尼科二世努力振兴埃及,同新巴比仑王国长期争霸,但最终失败。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其后,埃及又曾建立过几个独立的小王朝,但最后仍成为波斯帝国的一部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也征服了埃及。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第三十一王朝,埃及成为希腊化国家。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亡,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到此完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明治维新,武士阶级统治日本长达700年之久。武士政权或武家政权是日本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形态,而且直接与近现代日本相联结,因此在日本社会和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1年日本集英社出版了一套(日本历史)丛书,其中第7卷(武者之世)写武士阶级形成的历史。著者是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入间田宣夫。他在该书结语中评价了武士政权的历史作用。他先引用了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对日本的文字说明:“尚强力”、“权常在强臣”,然后评论道:这个评语决不是褒奖语,其意思是说,日本人好战,武力优胜者即可掌握权力,由于这种野蛮的风俗,日本不能成为先进的文明国家,这是很可悲的。著者认为:利玛窦是从国际性的或普遍性的立场出发评价中世纪的日本人的,而国际性普遍性的立场,例如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男子应以习文修学为最高目标,而视武人为鹰犬,而日本正相反,“其民多习武,少习文”。著者认为:这正是武士政权存在的阴暗的一面,而这一中世纪的遗产即轻文重武的岛国风气,即使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也未能消除,对此我们难道不应抱有警惕么?入间田教授的论断说明了武士政权对近现代日本的深远影响。从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角度看,研究武士阶级的形成史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于武士阶级的形成问题,日本学者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从六七十年代以来,无论在史料的发掘方面,或是在视角的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从史料的发掘方面说,过去被认为史料价值不高的物语(话本)、军记(战记)一类作品受到重视;过去仅被作为美术史、风俗史史料的绘卷(画卷)也被视为视觉史料而用于历史研究;此外,日记、考古资料也得到广泛的利用。从视角的深化方面说,随着史料的多样化,社会史、军制史、地域史等新视角不断提出,并取代阶级分析的旧方法。从阶级观点研究武士的出现,一般认为是领主为自卫而建立私人武装的结果,但是这个论断缺乏史料的支持。社会史则从社会职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武士的社会职能是练武、打仗,可以说是“杀人请负人”(杀人包干者),而武力的请负化是与当时王朝国家的基本统治原则“请负制”一致的。军制史则强调武士与地方政权相结合,构成军团制废除后的国衙军制的一部分,以及武士与公权相结合对武士阶级形成的意义。武士起源于东国,武士政权亦建立于东国,其原因何在?地域史着重探讨这一间题,指出当时东国是防御师夷的兵站基地,并由此而在那里形成了军事贵族,他们是武士的前身。 相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累累,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从观点上看,我国学者有关武士阶级形成的论述基本上也是吸取日本学者的看法,而且是以前的传统看法。吸取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史实,用我们的观点来阐明武士阶级的形,成史,应该提上日程。本文作一初步尝试,以抛砖引玉。 ”武士“一语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初出为:唐“天宝十一载(752)改诸卫士为武士”。日本初出为:宝龟二年(771)“赐亲王已下五位已上丝,各有差。其明经、文章、音博士、明法、算术、阴阳、天文、历术、货殖、恪勤、工巧、武士,总十五人赐丝十绚”。这里的“武士”当然与本文所说的武士含义不同。 本文含义的“武士”一语十世纪以前虽已出现,但不固定。同样含义的词语还有“兵”、“侍”、“武者”等。这几个词语间也稍有区别:“兵”,以战争为职业者;“侍”,贵族的警卫;“武者”,政权中的武人。日本学者认为这三个词语反映同一实体的不同侧面,到十二世纪时三者统一为“武士”。 以上是“武士”的语源。 武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应该予以明确的定义。日本学者间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从职能定义,例如:“以武艺为专业者”(万有百科)、“以武技、战斗为业者”(世界大百科)。但是,武士不仅是一个职能集团,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集团、社会集团。显然这种职能定义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武士的状况,因此都需要作补充说明。例如:“在封建时代作为支配者而发挥权势”(万有百科)、“后来成为身分阶层或其所属成员的呼称”(世界大百科)。但是,什么支配者、什么身分并不明确。另一种从阶级定义,例如:“拥有武力并在农村居住的本地领主”(现代百科)、“凭依武力统治地方而又任职于政府者”(小学馆百科)。这些定义虽然指出了武士的阶级性,但又局限于“本地领主”、“地方统治者”,而实际上镰仓幕府后武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全国统治者。因此这些定义只适用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