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人囗老龄化,

上海人口老龄化已接近美国.英国.而国内其它地区没有老龄化现象,这里说明了什么?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产业结构、社会形态、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未来的居住形态也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与居住形态之间存在着多层次、多方面动态的相互对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向更高层次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居住形态的关系,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发达国家除注重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建设外,如何建造适应从生到死每个年龄段需求的“通用住宅”,已成为崭新的住宅设计理念而备受房地产界注目。
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居住形态的影响,已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五月下旬在首都北京,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首届“老年住宅论坛”,全国各地近二百名房地产研究的专家、学者、老龄工作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近二十年,我国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并将继续快速发展,应当十分重视老龄化对居住形态影响的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老年住宅的新路。
近二十年,上海住宅建设快速发展,老年人居住质量相应大大改善。但应看到,本市居住建设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尚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止2007年底统,六十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6.83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80%。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50.24,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7.50%;子女不在身边居住的纯老家庭老人84.37万, 其中的高龄老人18.44万。据专家预测至2030年,本市老年人口将达528万,占人口总数的38.92%,其中,高龄老人92万,占老年人囗总数的17.37%。怎样使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住有所居,而且居得愉快、舒适,完全符合其心理、生理特征的需求,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当前,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对这一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住宅建筑实践都相当薄弱。“十一五上海住房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上海住房建设现划》(2006—2020)“上海住房建设的背景”一节中, 均未提及老龄化与居住形态的关系, 也未提及老年群体的特殊住房需求和保障。这与高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是极不适应的。为此,我们建议:
加强人口老龄化与居住形态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建议城市规划、建筑、社保、民政、老龄工作等部门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制订近、中、远期研究计划, 拟定系列课题,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重点应放在市场机制下,住宅建筑的适老化与发展趋势上。在系统学习考察发达国家老年住宅建设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深入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老年住宅建设思路的同时,当前应从本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及实际需求出发,可着重研究以下三个课题。
一是住房建设规划如何适应本市老龄化发展趋势。当前本市老龄化正呈加速发展趋势。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本市每年约增4~5万老年人口,2006年突增9万,2007年更增加了11万。此外,随着老年人生活形态的发展变化,老年人对居住形态的选择也呈多样化。老年人居住形态分四类:普通住宅居住、老年公寓居住、老年社区居住、养老机构(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 居住。据我会多年调研,本市选择普通住宅居住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92%,选择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居住的占3%, 选择养老机构的占5%。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方针应充分考虑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居住形态的影响,将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纳入城市住房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二是新建住宅设计如何体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的适应性。2003年5月,为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使今后建造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在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环保等要求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特殊居住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40——2003),并于该年9月正式实施。该标准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室外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备、室内环境都作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并在总则中指明,本标准“适用于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建筑,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及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相关建筑设施的设计。新建普通住宅时,可参照本标准做潜伏设计,以利于改造。”20年后本市近40%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预计将达老年人口总数的5%,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将居住在普通住宅里。普通住宅如何“参照”该标准进行适老性设计建造,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需要尽快纳入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和研究领域。
三是旧区改造如何充实适老性改造项目。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大量人群住进了新造住房,但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留守旧城区、旧住房内的大多是老年人。这些住宅都是为身体健康的青壮年设计和建造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适应老年人起居的问题,如地面不防滑、缺扶手、台阶高、门户窄等,不适应老年人行走;浴缸、马桶、洗涤槽不能升降,老年人使用很不方便;有的住宅隔音、隔热性能差,给老年人带来不少困扰;尤其是那些六、七层楼高的多层建筑,没有电梯设备,高龄老人、病残老人根本无法上下楼,常年关在居室里;纯老家庭老人遇到患病, 没有子女相助难以下楼就医。因此,要根据本市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在旧区改造中,在一定范围内,适时、适度地进行适老改造。首先要抓好试点, 弄清适老改造的难点、重点,确定改造的项目,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这是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经济承受力大,应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现在全国都出现人口老龄化,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长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