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雨村是个什么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如题所述

人物形象:
贾雨村是在《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故为“假语村言”。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写贾雨村的原因: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从一个穷书生起,反反复复历经了几次官职的升降,揭开了官场的内幕,完美地演绎了一场官场现形记,而我们,目睹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用笔,“题奏之日”“轻轻”、“不上”、“白白”“斟酌斟酌”等等几处毫不起眼的用词,就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贾雨村从一个坦真有学识有才干不知弄虚做假的谦谦君子,转变成腐败官场中连人格与人性丧失的奸狡圆滑世故残忍利欲熏心,善于巴结与奉承权贵的人。
贾雨村的身上,曹雪芹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更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又通过贾雨村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当时一些“幸运”的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读书,进京大考、高中居官、体尝官场黑暗、经历人性的转变、循私枉法、巴结勾结权贵、革职、上枷锁、获罪,这一循环不变的规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4
闲话贾雨村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其中叙及二人甄士隐、贾雨村。盖雪芹为了将真事隐去,而写一人曰“甄士隐”云云。又因雪芹谦称“虽我不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故又写一人曰“贾雨村”云云。(笔者甚惭愧,雪芹都自称不学,下笔无文,敢问天下间孰还敢称学,下笔有文?)

本来雪芹写出这两个人只是要他们帮他讲故事,但雪芹甚高明,不仅让此二人帮他讲故事,而且让他们进入故事,让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说话,用他们的耳朵去关注。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不都是那石头用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记录下来的吗?怎么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能见到这些《红楼梦》中的事情呢?

首先我们来看甄士隐这个人,当然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不可能知道贾家的事,也没有什么好关注的,梦中见到了石头要下凡这件事,他的身份至多不过是金陵十二副钗之首“香菱”的父亲。但后来自从他遇见那跛脚道人顿悟又随之走了之后,一切便不同了,他便不在是个凡人了,而是一个地仙。当然这一切也正是雪芹所设计好的,让他从此转到了暗处,在书中再也没有露过脸,看起来这便是个再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他和贾雨村正是一明一暗,两线注意着贾家的一举一动。甄士隐注意贾家自然是因为他的女儿在贾家了,而他现又是地仙的身份(当然是跛脚道人传的法力),自不必现身,要不在宝玉受马道婆符咒快死的时候,那二仙怎么就能及时的赶到呢?不正是在暗中便能观察到的吗。或许这不是二仙人得到的消息,正是甄士隐观察到的,而告知二仙人让他们下去帮的忙。依我看来毕竟似二仙般人物是不可能天天守着贾家的,而甄士隐虽入道,却终归还有一份血缘亲情。或许又有人会问若是如此,那为何香菱在被夏金桂毒害的时候,甄士隐却为何不出手帮助呢?这就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女儿的最后结局,他无力挽回,或者说这是他女儿的宿命。本来甄士隐是不必去关心他女儿的,但这就是做父母的天性。

而贾雨村作为被贾家间接提拔上去的高官,贾家的利益自然就关系到他自己切身的利益了。所以自然他也就会很用心去关注贾家的一举一动。其实要做到密切注意贾家这也许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买通贾家的一两个上层的奴仆也就够了,这对贾雨村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我曾记得清雍正时期讲雍正眼线的事情,当时一大帮刚及第的学子聚在一起玩牌,而后少了张牌大家不欢而散。第二天皇帝召集这些及第的学子问他们昨晚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把昨晚事情说了一遍。雍正这时把那张牌拿了出来笑着说是不是这张,由此可知当时的眼线职业干的是多少的深入。但这样当然就有很多的事情不能完全看到,所以书中也就写到贾雨村经常跑到贾家去。自己亲自去探听情报,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前程钥匙的关键动向,就可以为自己的下步作打算了。

从甄士隐暗线观察贾府,贾雨村明线注意贾家。而“甄士隐”、“贾雨村”又是雪芹的托词,雪芹把他们置身故事中。是不是也意味着雪芹也暗指自己是置身事中,而又置身事外的呢?此间种种又与雪芹有哪些联系?

对于甄士隐这个人物是暗线进行的,出于情节的需要,这个人物所具有影响并不是十分大,到他随道人走后,这个人物在明面的事情可以说是基本结束了。而最后这个人物是又必定要出来归结红楼梦的,这点续书倒也是写到的。

而对于贾雨村这个人物,我想说,也正是因为他才让这部红楼织成了这样一个梦,红楼中的一切进行的似乎与他毫无关系,这确实。而冥冥中确又是他造成的这样一个梦。贾雨村一出来便是和甄士隐一起,我个人认为这也意味着这全书将由他二人携手归结。贾雨村这个人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由于甄士隐的资助他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当了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悔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被革职。后又阴错阳差进了林家,做了黛玉的西宾。一切的故事也便要开始了。

我们先说黛玉吧,书中说这个女学生年纪又小,身体又极怯弱。而当时黛玉父母都是健在人间的,对于这样一个宝贝似的女儿,他们会不关心,他们会不爱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是绝对不会让黛玉养成那种孤僻,恃才傲物,目下无尘的性格。而能够接近黛玉,向她传输思想的就只有她的那个启蒙老师贾雨村了。那个时候的贾雨村正处在什么时期呢,他正在被罢免而郁郁不得志感怀身世自怨自艾,有才而无处使,对人性丑恶的厌恶,对那时的封建王朝有着极度不满的情绪的状况下,而这些又正好多都是黛玉的性格。当然贾雨村是不可能去有意把这些思想去灌输给黛玉的,但是不自觉把自己的思想加在书上或某件事上,对其评价,就这样贾雨村的思想也便被黛玉吸收了,而此时贾雨村也确实还是个大好青年,有抱负,有思想,有棱角。也正是因为贾雨村的这些思想造成了以后黛玉不被世所容,就象初时贾雨村不被世所容是一样的。若黛玉不受贾雨村影响,没有这么尖锐的棱角,或许后来的黛玉也便不会是那样,或许她会和宝钗很要好,或许她会去讨好贾府上下的人,那这部红楼便不是这个样子了。(更兼从贾雨村和冷子兴一大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反传统观念,具有新潮思想的人士——声讨道学,主张人性。)

当黛玉母亲死后,贾雨村跟随黛玉一行人到了贾家。很快便被贾政看上,并推荐补了应天府的缺。而也正是在这任上,他又做出了一件引导红楼继续进行的事情。那就是第四回“薄命郎偏逢薄命女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这件事中贾雨村不仅把香菱一笔带到了贾府,让甄士隐的这条暗线得以进行。更兼让宝钗到了贾府,让金玉良缘之说开始传出,终于促成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浮出了这部大作的最表面的主线。我们试想贾雨村如以前一样,想做个好官,为民谋命,而不惧怕权贵,派人去抓拿薛蟠,或许薛蟠可能拒补。但此等杀人大事,只要一经往上报,便会引起重视,更何况杀人后凶手逍遥法外的。而且很可能会经小道传到皇帝耳中,想那宝钗去贾府暂住是为了什么的?就是报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而在贾府落脚的。做才人赞善之职当然是要检查家庭背景的,而若此时薛家犯了人命官司,可以说是家门歪风,这种人家出来的姑娘侍选官怎么会让她去选才人。那么宝钗自然就应该回去,而且更兼自己哥哥可能还被压在案。她怎么可能留在贾府,那这一段金玉良缘也就不了了之了。也就不会有后面宝黛二人那么多龃龉了。也就不会让黛玉感到可能宝玉会被抢而终日惶惶又不觉多留了那许多泪。可能红楼也会因此改变了。

这两件事已奠定了贾雨村成为红楼的基石人物,为红楼牵了最长最明显的那根主线。而红楼也在他的导演下开幕了。至于以后的情节,贾雨村也略有插手。其中贾雨村有常去贾府联络感情,同时也是为了拉拢宝玉,贾家的下一代主子。这里就关系到一个问题,贾府被抄后,贾雨村是同样的事败而后在多年后碰见了甄士隐归结了这红楼梦,还是贾雨村在贾府衰亡后采取落井下石的态度,最后还是因为因果报应而成了一介布衣,悟通了一切世事皆幻事同时遇见了甄士隐。在这里很多是赞同第二种的,让贾雨村经历一场自己的幻象。而且还有一些人在这里认为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理由就是前面贾雨村吟的一个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钗自然是宝钗了,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而人们又说他们两都是热衷功名的人,会走到一起是很正常的。在这里我要先表明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宝钗是不可能嫁给贾雨村的。因为不管什么版本的本子,最后宝钗都是嫁给了宝玉,而宝玉最后出家,宝钗成了活寡妇。在封建时代,人们对妇女的名节也是看的很重的。宝钗当然也是深知这点,所谓烈女不嫁二夫。若是嫁了,自然会被人指指点点。宝钗是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的,她不可能去逾越这个大妨。再者贾雨村屋中已有了扶正的妻室娇杏,叫宝钗去做小的,宝钗怎么可能同意?

前八十回贾雨村办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帮助贾赦夺了石呆子的扇子。乍看这只能说明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与情节的进行并无关系,其实不然。贾雨村是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下来,做了官价送了过来。贾雨村替贾赦办好了这件事情,贾赦难免要犒赏贾雨村。而且扇子又作了官价送了过来,本来用五百两银子买的,现在可能要子更多,这也就是所谓的黑吃黑。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贾雨村和贾赦狼狈为奸的还做过什么别的坏事情,书中没有叙述出,最后弄得贾赦借了孙绍祖家五千两银子,而把迎春当货物一样抵了出去。虽说这事情,贾雨村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但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其他未有结果的几钗,如巧姐、妙玉等她们的结局,或多或少都与贾雨村有那么部分客观或主观的联系。

由此亦似乎可以看出一部机关暗藏的红楼确实是玄机重重。由贾雨村这个开头出现,结尾结束的人物作为导演,可能未必被人看出,亦未必被人相信。当然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个人想法而已,不过就算是雪芹重生,也未必了解自己的想法,暗藏在偶然下的必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第2个回答  2013-05-24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