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子上看到一个隐翅虫,用a4纸叠了好几次摁住后,用叠的很厚的卫生纸包住扔厕所了,应该不会沾上毒液吧

如题所述

不会。

隐翅虫(rove beetle)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已知全世界有 58500 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隐翅虫的生境复杂,在农田、林间、雨林、山地、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在某些哺乳动物的体表也有发现。

隐翅虫为杂食性昆虫,大部分以肉食为主,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一部分为腐食性、粪食性的昆虫,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另外一些以菌菇、植物的果实以及花粉等为食物。少数的种类可引起皮肤炎症,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数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蚂蚁,一般不到3毫米(或1/8吋),最大可达3厘米。大多数种类鞘翅短而厚,长约等于宽,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9

【辟谣】隐翅虫不会造成严重的疱疹或中毒症状!【勿信谣言】

隐翅虫很常见 

“这种昆虫很常见,南京就有,分布很广。”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洪晓月教授介绍。据了解,隐翅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属昆虫钢,鞘翅目,隐翅虫科。体型小,一般小于3毫米。仔细观察隐翅虫会发现,这种昆虫很容易辨认,它在停下时尾部会上下扭动。隐翅虫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但对于南京市民来说,最容易接触到这种虫子的时候是夜晚。隐翅虫具有趋光性,会被灯光吸引,然后可能会落到灯下的人身上。

【隐翅虫不是“很毒” 不必惊慌】

“不会致命的!”针对微博上“死定了”的说法,洪教授果断地否定了,“隐翅虫的毒性不大,就算中毒也不会造成太大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毒隐翅虫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它体内有毒液,被打死后毒液才会流出来。一些因毒隐翅虫导致的急性皮肤炎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因为拍打毒隐翅虫所造成的。“如果隐翅虫在人体表面爬过后产生划痕,在开始的几小时会产生条状灼烧状的痕迹,不会出现微博照片上那么的大水泡。在‘中毒’的十几个小时内,体表会起一些小水疱,只要没破的话,用水冲干净,涂抹一层激素类的药膏就可以痊愈;如果抓破了,用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就可以了。”

天气渐渐转暖后,市民的穿着越来越单薄,如果前去野外郊游,应注意防护,以免被蜱虫、隐翅虫等小虫子误伤。

相关链接

微博图上的水疱不是隐翅虫引起的

正如洪教授所言,隐翅虫引起的水疱是条状的,并不是微博上显示的巨大的半球形。那么微博上的那些水疱到底是什么引起的?记者在谷歌图片用原图搜索后,找到了图片的来源。原来这些水疱是毒葛引起的,并不是传言里的隐翅虫。

据称,毒葛(也被译为毒藤)是漆树科植物,在中国大陆并无分布。它的汁液中含有漆酚,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严重的就是图上那种大水疱。

隐翅虫

白天栖息在杂草石头下,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皮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若受伤面积不大,会有轻微痒痛感;若受伤面积较大,则会有强烈痒、痛感觉,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烧等。

防治方法

●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关好纱窗。

●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

●尽量采取各种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

●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切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

第2个回答  2015-09-19
不会沾上的,隔了那么多层纸,即使有毒液都不会渗透过来,而且还不一定有什么毒液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