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庙的由来

如题所述

五道庙的由来:

五道庙,实际是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

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

扩展资料: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揭秘老潍县五道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老潍坊有一座香火十分旺盛的道观古刹五道堂。

位于潍城区西南关爱国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此乃五条道路的交汇处,故称五道堂,祭祀道教正神五道将军,后在庙的南侧建仙师庙,与五道堂毗邻,祀仙师老师傅。成为国内少见的两庙相依而存的奇特景观。

嗣后,两庙合一,人们习惯地称五道庙。

五道庙建于明代。早年此处沟壑纵横,庙宇矗立在一个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庙内松柏参天,郁郁葱葱,钟声悠悠,群鸦争鸣,呈现出一派仙境。

南部山区的溪水产年从庙前流过,经柳树行子流向护城诃。溪水在此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大湾,名曰五道庙湾。传说夜间庙内会有巨蟒探出,伸到大湾中吸水。

正德年间(1506-1520)潍县知县郭梦麟清正廉洁,作古后,邑人建祠堂纪念,因年久失修二倾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学士,查地形,恤民情。

在“郭公祠”的废墟上建起了五道堂。万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倾圮,士人李应星历时七年再修。

悬匾额“五道神庙”,庙宇小巧玲珑,斗拱飞檐,坐西朝东,十几台阶,出门三间,门内两端分别是男魂司与女魂司,旨为亡灵之路。

进院内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内祀五道将军,神明黑脸浓眉,虎目圆睁,左手执鞭,右手持剑,脚踏小鬼,威风八面。殿门横匾蓝底金字,上书“神威远震”。

两旁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墙内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五道庙的石碑两座,五道将军身边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将军乃东岳大帝的属神,是一位刚直不阿。

扶贫济弱的正义之神。他与土地爷一起保护邑人出行平安,并执管通向阴间的诸事。院内设钟楼、香火池。院墙上还建有关圣帝军神龕。后殿祀送生娘娘,称百子殿,专为人间送来新的生命。

扩展资料

五道庙庙会:

每年三月初八是庙会。

老百姓有前夜烧头香(指有早烧香者)的说法,傍晚人们就开始涌进庙堂,早烧香早受益。

商贾或官宦人家趁夜色进香,旧社会骑马坐轿;现代是轿车成行。

主持以礼相待,施主慷慨资助。一夜不会间断。各县的香客们做早班火车纷纷赶来,无钱的农民步行一天一夜赶来的甚多。

早六点,庙前已经是黑压压一片,车水马龙,朝拜者大都是有车族或者上班族,早拜早归。到了十点后。庙会形成高峰,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据老人讲,五道庙会最多时达四五万人之多,信徒则不计其数。

许过愿的香客们开始大彻大悟,谢却了红尘太多的负重与铅华,开始放下矜持拥抱春天,大家围坐起来,唱歌、跳舞、宣泄着激情。尽是扬善积德、期盼、祝愿、安康、祥和。

庙北面有人免费的供应粥,用现代化的一次性杯子,周围挤满了喝粥的人,像是旧时的“赊饭”。周围还有一些老太太围坐在一起,唱歌、讲道、给小孩拜干娘。大部分信男信女以烧香烧纸来祈求神明。

周围浓烟滚滚,纸花飘扬,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都有,他们虔诚的跪拜在地上,寄托着自己精神的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在重复着那句老话:“信则有,诚则灵”的不朽的信条,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还有人在唱着古人唱的老调:“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积善人,”还有人唱道:“泰安山上一棵松,孝敬老人是传统;不孝之子有一天,必遭天打五雷轰”……菲刻意,自愿的。

传统的道德与良知,变成了民众心声的倾诉。本能的与神交流,天地合一,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示,民众解脱苦难的精神寄托,是生灵的呼唤与叹息。凝聚,在延伸。

庙会又是一个物资交流大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大会。

人们平日所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在庙会中都会见到,在过去的庙会上,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糖稀人、糯米人、布老虎、鼓当子、纸风车等等。还有变戏法的、唱大戏的、打拳卖艺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五花八门,让人们尽情的享受欢乐。

小吃、美食,那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原来是本土的名吃,如刀切糕、欢喜团、梨膏、绿豆丸子、面条、煎包、水饺、锅饼等等。

目前外地的名吃占据庙会,新疆、内蒙的烤肉串,大连、青岛的烤鱿鱼,绍兴的臭豆腐,北京的糖葫芦……随着人流,是一派现代化的强刺激,摇滚乐,震耳欲聋,商贩们随着音乐,摇晃着屁股,嘶声力竭的叫卖着,全国各地的名小吃大显身手,进完香的信徒们可大饱口福。

五道庙是一座道观,后于仙师庙合为一庙,老师傅成为五道庙的主神。

多年潜移默化,已经成为了潍坊民间的福星、除病消灾,真诚奉献的人格化身。“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道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6

五道庙建于明代。早年此处沟壑纵横,庙宇矗立在一个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庙内松柏参天,郁郁葱葱,钟声悠悠,群鸦争鸣,呈现出一派仙境。

南部山区的溪水产年从庙前流过,经柳树行子流向护城诃。溪水在此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大湾,名曰五道庙湾。传说夜间庙内会有巨蟒探出,伸到大湾中吸水。

明正德年间(1506-1520)潍县知县郭梦麟清正廉洁,作古后,邑人建祠堂纪念,因年久失修二倾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学士,查地形,恤民情。

在“郭公祠”的废墟上建起了五道堂。万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倾圮,士人李应星历时七年再修。

悬匾额“五道神庙”,庙宇小巧玲珑,斗拱飞檐,坐西朝东,十几台阶,出门三间,门内两端分别是男魂司与女魂司,旨为亡灵之路。

进院内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内祀五道将军,神明黑脸浓眉,虎目圆睁,左手执鞭,右手持剑,脚踏小鬼,威风八面。殿门横匾蓝底金字,上书“神威远震”。

两旁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墙内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五道庙的石碑两座,五道将军身边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将军乃东岳大帝的属神,是一位刚直不阿。

扶贫济弱的正义之神。他与土地爷一起保护邑人出行平安,并执管通向阴间的诸事。院内设钟楼、香火池。院墙上还建有关圣帝军神龕。后殿祀送生娘娘,称百子殿,专为人间送来新的生命。

扩展资料: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五道将军”,在佛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轮转王”、“五道老爷 ”等名号。

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莫大权力。

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留下颇多的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开释无辜的事迹。

五道将军并不始终身处冥间,而是经常暗中巡游人间,多以入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履行职能,所以口碑比阎王好。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在《十王经》中,五道将军已升为“五道轮回王”,与阎罗王、泰山府君成了“平级干部”,并且是冥间十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冥王。

佛家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

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是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所以建庙奉祀他,庙宇遍及全国各地。

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禳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民间的这种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人间的善良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道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11
 五道庙在宣武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宣武龙脉交通之地,故于庙侧建玉帝行宫,率诸神以镇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说法是诸宦官为魏忠贤所建,以祈福安。 传说庙建成后,求某名流为之撰军碑志,意在得其言以媚客魏。某居权威之下,不敢推辞,但誉扬之又非所愿。于是率笔书曰:“夫五道庙者五道之神也。人以为树在庙前,我以为庙在树后。何则,请列芳名”。宦官不通文义,以为出自名手,即是佳作。乃选名工刻之于石。现五道庙还在,有二层后罩楼一座。
  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五道庙。爨底下村建筑为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庙在山腰处,内供奉五道神。此处为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其山对面有娘娘庙,生死各居一变。
  五道庙
  [1]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红岭村五道庙始建于清嘉庆五年。香火很旺,方圆几十里的香客,赶逢庙会都要来上香奉供。在正月二十的庙会,村里的大户每年轮流做四十八碗大供来献,求神还愿的杀猪宰羊、挂牌挂匾的络绎不绝,周围村里的锣鼓乐器一连几天都要来庙前吹打竞舞。当时的庙堂富丽堂皇,上面青瓦盖顶,五脊六兽,飞檐滴水。庙堂是青石碹的,墙壁用纸精装裱,上面有八洞神仙东游过海的精美壁画。正堂上一排四尊神像,有马王爷、五道爷、牛王爷、土地爷,中间供桌是用整块青石板磨平的方台。台的两边各有泥塑的小鬼判官服伺一位,大红的庙门,青铜兽面衔环著于门上。上方有很大的天蓝底木匾额上书金色的“五路通神”四个大字。堂前带有廊迂,以大红圆木柱支着廊檐,柱上对联: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柱下是青石雕刻的石墩,檐下青砖铺地,对缝细青石沿边,并有青石铺的雨路一直通往庙外。庙前左右长有两棵古柏。有人长期职守,负责香火钱的管理,打扫庙院。
  五道神是很灵验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自建庙以来,五道神佑保一方,村运亨达,万姓康泰。山野苍生尽得其利,可谓功德无量。
  大红岭五道庙毁于动乱时期,1979年在原址重建,气势不及以前。1985年由村人赵宝银重塑神像,匾额由平定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赵文海用小篆书写并刻。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五道将军”,在佛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轮转王”、“五道老爷 ”等名号。
此处的“五道”,不是指“五条道的交叉处”之“五条道路”,而是指灵魂换世转生的“五道轮回”!《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也。” 《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据有关资料说,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莫大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留下颇多的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开释无辜的事迹。五道将军并不始终身处冥间,而是经常暗中巡游人间,多以入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履行职能,所以口碑比阎王好。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十王经》中,五道将军已升为“五道轮回王”,与阎罗王、泰山府君成了“平级干部”,并且是冥间十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冥王。佛家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是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所以建庙奉祀他,庙宇遍及全国各地。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禳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民间的这种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人间的善良愿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