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线翻译器

毛文龙再拜致书。阅汗来书,甚感不解。其骄恣失信,俾人生疑之处,我岂能不知乎?况议和之事,乃两国所愿,於两地有益之事,尔若不愿,则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事成之前,尚且如此。一入陷阱之中,岂能以礼待我耶?来书云:若送还诸申,可以往来;否则不再往来等语。尔言误矣!我与刘德库初议时曾言:我两国之事若能成,不仅送还诸申,连我亦无处可去等语。今议和之事未成前,便欲强行索取诸申,安能确立相和之诚心?至阔科一事,我固然有错,然在彼处,尔之过失亦不少也。先汗在时,我所遣诸申一名,汉人两名,均被杀。其后,尔三次遣使欲和。使臣至江之后,又杀我哨卒近百人。一面议和好密事,一面频攻铁山,属行欺诈,反复无常。贤人未有似此特力妄行者,良可惊也。我虽庸才寡术,然居心纯正,毫无诳诈之心念,背天理之行。尔诚信赖我,俾我从速登岸,又何必急于索还所有诸申耶?何惜此数诸申人。唯若送还於尔,何以掩我地民人之耳目耶?《论语》载: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曾闻之乎?本欲遣人观察尔愿和与否之情形,若不愿和,则各思深远之计。今阅来书,人之从善从恶,唯在于天,不在于人也。惜哉,先前致书所提之事,未有一次相报,而以巧言相欺,是必欲与我为敌也,诚然如此,我亦闻之尔处之事,又何惧哉!今我同尔说千道万,无一用巧威胁之词。今尔因一阔科而疑我,何其无智乃尔!为此一人从劳往返,实无济於事。倘能与我同心创建万代不朽之业,何如?今我听命于尔,然尔不肯,设尔进退维谷,听命于我,我岂肯乎?宜熟计之也。尔若以我言为是,即下决心,明白赐书,从速遣之,观尔如何行事,我再答复。否则尽杀所遣之人,方足汗嗜杀之心乎?我前曾致书云之以后再不可差大人来,南官及南人在皮岛,有事暗暗差人,渐渐说明,可做即做等语。前者俱已讲明完结之事,又何疑?汗仍遗书,言不明确,甚是疑惑,故我复遣人往。

朋友你好,我自学文言文的,现在试着给你翻译下,过后请自查证,如有失误,请见谅:

我毛文龙拜礼两次给您写这封信:我读可汗的来信,感到很不明白。那些骄傲失信,使人生疑的地方,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何况和谈的事情,是两国都愿意的事。对两国都有好处的事,您若不愿意做,那么也就算了!为什么要用假话蒙我?事情成功之前,尚且像这样,一旦掉进陷阱里,难道能按礼仪对待我吗?来信上说:如果送回女真人,两国之间还可以来往;不然的话两国就断交等等。你的话错了!我和刘德库起初和谈时曾说过:我们两国之间的事如果能成功,不仅送回女真人,连我也是没地方可去等话。现在和谈的事没有成功之前,就想强行索要女真人,怎么能确立互相和谈的真心呢?至于阔科那件事,我虽然有错,但在那件事上,你的错过也不少。前代可汗活着时,我派遣的一名女真人,两名汉人,都被杀了。在这之后,你三次派遣使臣想要和谈。使臣到达长江之后,又杀了我方的百名哨兵。一边商谈两国修好的秘密事情,一边不断攻打铁山,这是做欺诈之事,反复不定。有德之人没有像这样只凭武力胡乱行事的,这确实能使人震惊。我虽然才能平凡,智谋浅鄙,但是内心忠实正直,毫无欺诳的想法,没有违逆上天的义理的行为。你要是真的依靠我,就让我赶快登岸,又哪里一定要急匆匆地索回所有的女真人呢?我也用不着舍不得这些女真人。只是如果把他们送回给你,我又用什么来遮掩我国人民的耳目呢?《论语》记载:想要快速把事情解决掉,反而办不成;如果只看到小小的利益,那么大事是办不成的。你曾经没有听说过吗?我本来想派人观察你,看你有什么想法,以及我是否应该把女真人送回给你的情况,如果你不想和谈,那么各自做长远的打算。现在我读了你的来信,认为人顺从善还是顺从恶,只在于天,不在于人。可惜啊,我上次写信提到的事,你一次都没有回复我,却用好听的话蒙我,是一定想同我做敌人,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也听说了你那边的事情,又怕什么呢!现在我同你说了这么多的话,无没一句话是虚假好听和威吓的话。现在你却因为一个阔科就怀疑我,是多么不明智啊!为了这么一个人劳累往返奔波,对事情的确是没有帮助。假使你能与我一心创建万世不败的事业,将会怎么样呢?现在我想对你什么都听从,但是你不肯,倘若你无论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这时你想对我什么都听从,我难道会愿意吗?你应该好好想想。你如果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就立刻下定决心,明明白白地给我一封信,要赶快送来,我还要看你怎么样做事,再答复给你。不然的话,我就杀了你派来的所有的人,这样才足以使你嗜杀的心感到羞愧吧?我先前写信说过以后你不能再派大官前来,南官和南人在皮岛,有事就悄悄派人过来,慢慢说明白,可以做的话就立刻去做等话。先前都已经讲清楚了了结的事,还疑心什么?但是可汗你仍旧送信来,话说得不明确,我很疑惑,所以再派人去你那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4
勾践被围困在会稽,怅然感慨说:“我就死在这里了吗?(或者是会在这里终了吗?)”种说:“古时候有商汤被绑在夏台上,文王被囚在麦里,晋国公子重斗逃往翟,齐国公子小白奔赴苦,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由此可见,何尝不是福呢?”吴王已经赦免越王,越王勾践回到国家,于是就忧心苦思,在坐案前放上苦胆,坐着或躺着的时候就能抬头仰望到胆,吃饭的时候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还记得会稽的耻辱吗?”亲自参与劳作,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其实就是不吃肉食),穿衣不注重彩色的衣服(其实就是不穿彩衣),屈己礼贤下士,亲厚来访的宾客,接济穷人,吊唁死者,和百姓们共同劳苦。
下面是翻译的侧重点,可以看一下:
解释:第一句:勾践之围会稽也:这里的“之”有时候在古文中表被动,这句话是被动句。
“汤希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主要是讲述历代称王称霸的人中有很多也是历经过困苦才成就的。这里的“其卒”
“其”代表他们,“卒”表示最终,(这里好像有几个字写错了吧??地名好像不对哦(*^__^*)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这里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古文中这个很常见的;“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乃”这里是于是的意思,古文中常见的;“苦身焦思”:忧心苦思的意思;“置”有“放”的意思,“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女志会稽之耻邪?:这里的“女”是通假字,通“汝”,古文中是“你”的意思,“志”是记得的意思,“邪”读音为ye(和爷爷的爷字读音差不多)意思是“吗”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
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脏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里的“身”在古文中大多为“亲自”的意思,当然还有别的意思。
这是根据我自己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翻译的,供参考哈。
第2个回答  2013-06-04
缅惟令先君犯辽之举,皆系我国当元文武二臣,不本我先帝之命,擅自妄为,以致令先君一怒,而做出不和之事也。曩者,令先君原有牌文至岛,说称偏相金台石,并侵占张其哈喇佃子等处,本镇即据来文,申奏皇上,即行查问。如金台石枪手之助,乃白副使私自做情,如张其哈喇佃子等处,乃韩参将等官,侵疆起衅。后我皇上查明,已将白副使韩参将等拿问正法,则令先君不平之气,巳伸白矣,无容置喙也。近因王总兵至岛,说本镇曾差人赴令先君处,口称议和,及拆书,又系与石副将私书,视觉反问之计,因而俱杀。本镇闻之,不胜吓愕,岂有堂堂大人,乃作区区诡计?后密访出,乃是鹿岛将官,素舆石副将有隙,指称做出此事,本镇已将该将拿问矣。切思台台所用汉官,未必不害汉人,其走来之人,备述于各岛将官,是故用剳付名帖,反间以害者有之。
昨岁奉圣旨,颁行海外,有能捉获佟李二门之人,并叛官金玉和、佟镇国等,及通事殷廷辂、刘兴祚、石廷柱者,加升指挥,这是实情。但今两国相持,终无结局之期,何不一和相约,共图息屑之策?前有袁抚台议和之事,系于众官议论纷纭,故此处分未妥,若以本镇便宜海外,议疏甫奏,圣旨即允,实与别议不同者,定不蹈躭延两国大事之地也。前有王总兵具文议和,曾差游击金首举同王总兵家人于十一月十三日,从威宁营入境,至今两月,未见回音,想台台守边夷人,利其金帛马骡等物,,隐匿未报耶?今特差人奉照,前文所议允否?希台台可分的当人来,亲至皮岛,本镇面语心上事宜。自古两国相争,何尝斩一往来耶?乞台台熟思审处,期建安全之谋,彼此生灵幸甚。况我先帝代逝,令先君亦游仙矣,为何不罢兵息战,议请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书去神驰,曷胜翘望。
名正柬。慎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