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于遗忘原因的解释

如题所述

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衰退说、排斥说和干扰说。

1、衰退:在大脑中的东西会像照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褪色。衰退在感观记忆、短时记忆和中期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它使有限的存储空间不至于爆满。

2、排斥:当信息太令人痛苦、使人受辱或让人害怕时,当人们有极端的创伤经历时,排斥心理就会出现。

3、干扰:干扰是经常出现的遗忘过程。当在记忆内容相近的单词表,因为内容太相近了,发现记忆每一张单词表的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一种记忆的丧失。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如果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要想记住和恢复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难的。

扩展资料: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遗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8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例如,对于幼儿已经记忆过的一首古诗,如果没有反复背诵和抽查,在幼儿头脑中保留下来的痕迹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失。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痕迹是指记忆的编码。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使经验得以识记和保持;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使旧经验以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记忆痕迹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的最早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在一个实验中,让儿童识记无意义音节字表,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标准。一种情况是识记后即入睡,另一种情况是识记后继续日常工作。然后分别在1、2、4、8小时后,再让儿童回忆学习过的材料。日常工作干扰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其效果都低于睡眠的儿童。新近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有梦睡眠比无梦睡眠的保持差,也表明干扰对记忆的影响。

提取失败理论。有这样的例子:有时我们不能回忆起某事,但又知道这件事是知道的。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的姓名或某个字,可是就是想不起来,事后却能忆起;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一时就是想不起来,事后正确的答案不假思索便油然而生。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这种情况说明,遗忘只是暂时的,就像把物品放错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一样,提供检索线索就能提高回忆成绩。例如,黄昏时分,远处站着两个人,既看不清面貌也听不到谈话声;缺乏必要的线索,往往会发生再认错误。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对成年人回忆儿童时代的经验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原初经验的共同情绪是同高兴相联系(占30%),其次是害怕(占15%),再次是愤怒、痛苦和激动。总之,不愉快的事件更容易遗忘。另一个收集早期经验的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为研究者判断为创伤性记忆的儿童往往将自己的经验有选择地重新编码为中性的甚至愉快的。显然,我们能重新组织自己的童年经验,以便记住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只是“应该如此”而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衰退说、排斥说和干扰说。
  1、衰退
  在大脑中的东西会像照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褪色。衰退在感观记忆、短时记忆和中期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它使有限的存储空间不至于爆满。但是,长期记忆理论上具有无限的存储空间,可是仍然会忘记长期记忆的内容,这是因为记忆一生都存在着,问题只在于人们是否能将其调出。其实失去的记忆内容还存在着,但不再找得回来。就像一把钥匙,肯定是放在某一个地方,但到底放在那里,却想不起来。通过训练记忆力,可以提高重新找回的几率。
  2、排斥
  当信息太令人痛苦、使人受辱或让人害怕时,当人们有极端的创伤经历时,排斥心理就会出现。幸亏这些惊恐的时候不太多,因为即便记忆力训练也对这些束手无策。不过,可以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或感觉低调处理,这样反而会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比如,如果特别不喜欢某个人,可能对他的名字记得更牢。
  3、干扰
  干扰是经常出现的遗忘过程。当在记忆内容相近的单词表,因为内容太相近了,发现记忆每一张单词表的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不过,针对这一现象,也有补救措施,那就是不要过于长时间、过于单调地学习相近的内容。背英语单词表时,背一些之后可以休息一下,学些其他东西,再回头背单词。此外,要学的东西越是缺乏含义,相互干扰的作用就会越明显。所以就要不断尝试通过联想去找一个含义。
  遗忘的影响因素
  1、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3、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人们对于26个英文字母的记忆,一般以开头的字母如ABC较好,最后的几个字母XYZ效果也很好,但对字母表的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行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实际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10
其实记忆是分三种情况的,是要经过处理的,刚开始是瞬时记忆,也可以说是感觉以及,是一切人体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所得到的信息,第二就是工作记忆,它时通过大脑的大脑皮层把感觉记忆进行处理和分析,理解之后变成系统的记忆,最后存储于长期记忆之中。只有经过分析和理解或者重复接受的信息才能存储与长期记忆之中。当变成长期记忆之中之后,一般是不会遗忘的,关键是你给大脑怎样的启示,让其从大脑的信息库中读取出来。记忆系统一种处理信息跟读取信息和编码信息的一个信息出来系统。遗忘就相当于忘记了电脑数据库的密码,无法读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存储的过程原因,导致没有存储于记忆数据库中。等等
第4个回答  2013-06-10
遗忘有很多解释 我说一个  人想遗忘一些痛苦的回忆的时候  潜意识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