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怨情的赏析

如题所述

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传统的翻译通常如下:美人卷起珍珠窗帘,久坐凝望紧皱蛾眉。只见满脸斑斑泪痕,却不知究竟恨谁。这样的翻译固然失去了诗情画意,恐怕也没有得诗人之真情。
“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翻译李白诗歌的时候是应该注意这些的。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在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也。“美人卷珠帘”当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当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在传统的翻译中把“深坐”说为“久坐”,我认为很不妥。“深”的意思是多重多层的。后来有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幕帘无重数。”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多么幽深,多么寂寞啊!此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想想看,“美人卷珠帘”,何哉?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远人去的方向以托思念之情,期待着等远人回来呢,此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边便是久,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暗暗的流泪,情不自禁的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真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情更甚。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恨谁呢?恩,心底是有点抱怨,你外去太久了,害我一个在这深院里孤单寂寞,你怎么还不回来呢,难道你不想念我吗?但这种恨何尝不是爱呢?爱一个人总是恨他(她)不在你身边。
前三句用赋,最末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真是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作品原文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解析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蹙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
  先写美人盼望的动作,后写美人失望的神情。此作写一位美人由于殷殷盼望的情侣不至而引起的幽怨之情。她那暗自蹙眉垂泪的神情,写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这首诗字面上是写怨妇被弃,描写了她静坐于珠帘前惆怅悲伤的样子,却不知道去怨恨谁。其实作者意在表达自己潦倒不得志的感情。
  众所周知,李白的一生大起大落,惆怅失落之情固然不可少,而且唐诗经常是以此写彼,看是在写闺怨,实是在慨叹自己的身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诗文解释】

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只看见泪水湿成一片,不知心中怨恨谁。

【词语解释】

深坐:久久呆坐。
颦:皱。

【诗文赏析】

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17
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415648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