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称呼“星期”?

如题所述

  【星期】

  星期,又叫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


  【我国古代的叫法】

  中国的“七曜”和西方以七星命名的七天相对应,大约发生于唐朝。

  印度佛经《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

  “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 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

  日曜太阳,胡名蜜,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儞(泥以反)底耶(二合)。   

  月曜太阴,胡名莫,波斯名娄祸森勿,天竺名苏上摩。

  火曜荧惑,胡名云汉,波斯名势森勿,天竺名粪盎声哦啰迦盎。

  水曜辰星,胡名咥(丁逸反),波斯名掣森勿,天竺名部(引)陀。 

  木曜岁星,胡名鹘勿,波斯名本森勿,天竺名勿哩诃娑跛底(丁以反)。   

  金曜太白,胡名那歇,波斯名数森勿,天竺名戌羯罗。   

  土曜镇星,胡名枳院,波斯名翕森勿,天竺名赊乃以室折啰。   

  右件七曜,上运行于天,下直于人间。其精灵神验、内外典籍,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


  其中“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一语,可见当时佛家宣扬,七星命名七天为一周的方法当时已通行于南、西、北,希望东方的大唐也采纳这种纪日法。


  唐朝时,七曜和二十八宿结合生成曜日。《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二十八宿及其对应的动物与七曜相配,组成值日星君:“亢金龙、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㺄、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老黄历的值日星君就是曜日。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曜日名称。


  【古代国外的星期叫法】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五颗行星的名称都对应古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 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三--(主神)“奥丁”的日子,星期四--雷神“索尔”的日子,星期五--女神“弗丽嘉”的日子。 俄语、其他斯拉夫语言和葡萄牙语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在西方,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在欧洲和中国的交流中传入了中国,到了民国以后被广泛采用。
  
  在中国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亦作七耀。东晋范宁《榖梁传序》中就有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第2个回答  2013-10-16
【星期】

  星期,又叫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

  【我国古代的叫法】
  中国的“七曜”和西方以七星命名的七天相对应,大约发生于唐朝。
  印度佛经《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
  “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 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
  日曜太阳,胡名蜜,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儞(泥以反)底耶(二合)。   
  月曜太阴,胡名莫,波斯名娄祸森勿,天竺名苏上摩。
  火曜荧惑,胡名云汉,波斯名势森勿,天竺名粪盎声哦啰迦盎。
  水曜辰星,胡名咥(丁逸反),波斯名掣森勿,天竺名部(引)陀。 
  木曜岁星,胡名鹘勿,波斯名本森勿,天竺名勿哩诃娑跛底(丁以反)。   
  金曜太白,胡名那歇,波斯名数森勿,天竺名戌羯罗。   
  土曜镇星,胡名枳院,波斯名翕森勿,天竺名赊乃以室折啰。   
  右件七曜,上运行于天,下直于人间。其精灵神验、内外典籍,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

  其中“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一语,可见当时佛家宣扬,七星命名七天为一周的方法当时已通行于南、西、北,希望东方的大唐也采纳这种纪日法。

  唐朝时,七曜和二十八宿结合生成曜日。《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二十八宿及其对应的动物与七曜相配,组成值日星君:“亢金龙、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㺄、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老黄历的值日星君就是曜日。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曜日名称。

  【古代国外的星期叫法】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五颗行星的名称都对应古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 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三--(主神)“奥丁”的日子,星期四--雷神“索尔”的日子,星期五--女神“弗丽嘉”的日子。 俄语、其他斯拉夫语言和葡萄牙语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第3个回答  2013-10-14
我国古代则采用干支记日法,也称甲子记日法,这是我国独特的计时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个,因而也叫“十天干”或“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因而也叫“十二地支”或“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天干记日,即用十天干周而复始地来记日,早在夏代就出现了。这从夏代后期的几个国王枣胤甲、孔甲、履癸等用天干命名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商代则在夏代天干记日的基础上创造了干支记日法。

  干支记日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等共六十个甲子,俗称“六十花甲子”(简称“花甲”)。一个花甲以后天干地支再从头相配组合,如此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的干支记日法,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一直使用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这长达2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从未间断过,也没有发生过错乱,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悠久而完整的记日史料。
第4个回答  2013-10-14
星期这个概念来自基督教,古代中国没有这个概念,中国古代一般10天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没有7天的周期概念。基督教刚传入中国时星期也称礼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