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特指什么

如题所述

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如减免关税等经济上的优惠待遇,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和组织完善的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增加外资投入和外汇收益,借此促进该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英语:Special Economic Zone,简称SEZ),是指一种地理学概念,主要由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而设立法律比本国更为宽松或具有优惠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除有省级经济决策权外,还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

扩展资料:

国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

1、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2、特区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

4、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特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4

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扩展资料:

经济特区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

5个经济特区持续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同时也是坚持开放型经济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结果。

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创新投入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经验。

对外贸易支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领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

海关统计结果显示,1978—2017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的进出口贸易额由不到2亿美元扩大到55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4%提高到约13.5%。2017年,5个经济特区的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约10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

由于经济特区普遍属于沿海港口城市或地区,进出口货物除了本地生产使用的商品,还包括部分中转货物(这也是其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而不论是本地生产使用还是中转货物,

都需要本地加工和服务配套,所产生的大量港口和金融、运输、仓储、通关、货运代理、商务服务需求成为拉动当地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利用外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进程。长期以来,经济特区依托对外开放优势和良好营商环境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目的地,每年利用外资都保持在全国一成以上的规模。外资在地区经济中的融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2017年,5个经济特区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相对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6%,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经济特区在吸收国际资本要素、提升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放宽投资准入、积极利用外资,有利于倒逼国内营商环境改善,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端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效率,有利于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经济特区在高技术产业投资、人才集聚、研发机构集中布局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对技术创新产生了巨大促进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的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都是首先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萌发,然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并引领市场的。

经济特区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积极筹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设立“双创”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研发投入水平能够较好反映一个地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是国际公认的创新能力评价标准之一。5个经济特区的研发投入规模增长和相对水平长期保持全国领先。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3%;珠海、厦门的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2.5%、3.11%,均明显高于全国2.12%的平均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特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4

经济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1、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而设立法律比本国更为宽松或具有优惠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除有省级经济决策权外,还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

2、经济特区是中国特有的称谓,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发展贸易,繁荣经济而设置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在这个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

3、1980年8月26日,我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此后又新增了重庆的两江新区、舟山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等,其实质含义都是经济特区类型。

扩展资料:

经济特区特区扩容:

1、2011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都扩大了范围。

2、分析人士指出,扩容并非仅仅是特区在地理范围上的简单扩张,而是将为这些昔日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扩大经济特区先发优势的辐射力,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作出新贡献。

3、经济特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为探索改革开放之路而设置的一些实行特殊政策、进行特别管理的区域,被誉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大学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特区所享有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渐消失,“因此在特区设立三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将四大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相当引人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特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经济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而设立法律比本国更为宽松或具有优惠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除有省级经济决策权外,还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经济特区是中国特有的称谓,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发展贸易,繁荣经济而设置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在这个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
  1980年8月26日,我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此后又新增了重庆的两江新区、舟山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等,其实质含义都是经济特区类型。
第4个回答  2013-05-20
特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