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臣史浩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淳熙十四年四月四日,史浩为功德疏文,中说:“道骨既销于黄壤,仙游托在于青霄,伏觊光明,下昭窟宅,潜德九原而可作,遗芳万祀以长存。”下水岙长乐里山有史简叶氏墓,为史诏所筑,在叶氏墓一侧史浩建无量寿庵,前殿供佛,后殿奉祀赠冀国公史简,冀国夫人叶氏,赠越国公八行先生史诏,越国夫人徐氏四位神像。当年史浩在相位时,孝宗诏赐家庙,祀及五世,罢政东归,慨念始祖暨高祖俱无坟墓,乃卜地于东湖下水之原,筑五穴,具衣冠葬之,并植楹其上,自著招魂文,勒之石。

  绍熙五年,八十九岁的史浩似乎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所有使命,在府中寿终正寝。孝宗为此二宫震悼,天子缀朝,封会稽郡王。

  光宗即位后,又进史浩为太师,赐地金家岙或称上水岙,改名吉祥安乐山作为墓地。宁宗登极,又赐史浩谥为文惠,御书“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赐焉。

  嘉定十四年,再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

  历史如何评价史浩

  赵扩:系孝宗皇帝旧学,首跻相位。君臣一德,始终三纪,备罄忠诚,辅成孝治。

  王应麟:史直翁为相,非无一善可称,子弥远为权臣,而掩其父之美。

  脱脱:史浩宅心平恕,而不能相其君恢复之谋。

  蔡东藩:高宗内禅,孝宗嗣位,当时以英明称之,有相如陈康伯,有帅如张浚,宜若可锐图恢复矣...奈何内厕一史浩,外厕一邵宏渊,西北十三州三军,既得而复弃之,灵壁、虹县及宿州相继收复,淮西一带,将成而又隳之。盖忠奸不并容,邪正不两立,未有奸邪在侧,而忠正之士能竟大功者也。惟西北事误于史浩,而邵宏渊之忌李显忠,则张浚不能无咎。

  《提纲释义》:康伯拯济艰难,史浩备守为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5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

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15

史浩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九月六日[1]  (1106年10月4日),他的祖上史惟则从慈溪迁鄞即落户此地,直至曾孙史诏,四代都不曾迁居。徽宗时,史诏推辞辟命,获徽宗赐号“八行高士”。
史浩从少好读书,曾求学到桃源书院,并结识了汪思温、郑覃、魏杞、袁燮等人。桃源书院是庆历五学士之一王致所创办,史浩曾祖父史冀当年曾从王致学。书院在横街桃源乡。
少年史浩继承家风,克尽孝道。
他对弟弟更是疼爱有加,一次史浩和弟弟乘坐牛车玩耍,正当两人玩得十分高兴时,拉车的牛却不知为什么忽然发狂起来,又跑又跳地往前奔,整台牛车完全控制不住了。他的弟弟吓得哭了起来,史浩自己虽然也很害怕,但还是赶紧一边控制牛绳,一边安慰弟弟,眼看牛车快要撕散,兄弟俩害怕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在一边的路人也都替兄弟俩着急,这一情景让几位壮汉看见了,他们即义勇相助、挺身而出,一起来追逐发狂的牛,费了好大功夫终于追上牛车。史浩见有人来相救,就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大声地说,快救弟弟,快救弟弟。于是几位壮汉赶紧将史浩的弟弟救下车。救完弟弟后,眼看牛车就要被发狂的牛拖得四分五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家赶紧再跑向前,最终将史浩也救下了车。事后,大家都赞美史浩,在最危急时,尽管自己已经被吓得泪流满面,仍第一顾及弟弟的安全,这份手足之情是难得可贵的。此事一直被邻里传为美谈。
宣和六年(1124年),史浩的父亲师仲逝世,当时史浩才十九岁。师仲临终告诉他,作为长子长孙要承担起孝顺祖父的责任。以后数年,史浩一直陪伴在祖父史诏身边。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攻陷明州,史浩不得不扶着祖父史诏逃难,一路上他不怕自已受屈辱,使一家人避于海,免于难。然而七十四岁的祖父史诏,终因经受不起战火的惊吓和奔波的劳累,回到家不久就去世了,史浩为之守孝三年,因为财物尽为金人所掠,所以当时家境日处贫困,但史浩却谢绝了叔父的接济。家庭中长子长孙的角色和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养成了史浩有事能忍,处事多思的性格,使他年少老成。为了随母亲的心愿,史浩携母亲洪氏投靠天童街亲友钱氏。青年史浩就隐居鄮峰读书,自号真隐居士,这儿距离天童寺、育王寺很近,史浩就常陪母亲到天童、育王进香,“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春供万象当远目,响答两地纷鸣禽。风摇野帻去复去,雨浥乳窦深复深。寄声俊逸鲍夫子,莲社不挂渊明心。”这是他在《天童育王道中》的诗。当时在天童寺任主持的是宏智正觉禅师,他自建炎三年来天童寺,倡导“默照禅”,弘扬曹洞宗风,并建禅堂,扩大山门,筑宝阁,奉千佛,使天童禅寺得以中兴,遂成了当时的一个禅学中心,宏智正觉也被人称为“天童和尚”。史浩偶尔也陪母亲去听说法。正觉说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圆相为禅机,藉以开悟听众,作为禅机,是一种无可表示的表示,旨在获得听众的心灵默契,但是也要求说法者有颖慧之心。二是文采丰富,常常出口就是诗句,如“风月寒清过渡头,夜船拨转琉璃地,冻鸡未报家林晓,隐隐行人过雪山。”语句中往往清空灵动,既富有禅家的理趣,也能传达出超远的意境。史浩深受感染,这对学诗自然也很有启发。
当然,这也是时代的造就,当时文人解释诗,常觉得很多传统话语都未免显得方枘圆凿,于是极需要一套新的话语,来填补传统话语的不足,这样,大量的禅宗术语就被引进到诗中来,士大夫们在做诗中不断渗入佛教的思想资源、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他们“以禅喻诗”,都是受参禅启示的,于是禅悦之风一时盛行。
史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正觉的默照禅。正觉在《默照铭》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又在《坐禅箴》说:“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显然正觉主张闭目合眼,沉思冥想,在寂然静坐中进入一种无思虑的直觉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禅的状态。而正在努力学诗的史浩就把古人的诗思和正觉的禅思相沟通,以为学诗也必须进入清心虚静的默照状态,才能心如镜鉴,反映万象。他在《赠天童英书记》诗云:“学禅见性本,学诗事之馀。二者若异致,其归岂殊途?方其空洞间,寂默一念无。感物赋万象,如镜悬太虚。不将亦不迎,其应常如如。向非悟本性,未免声律拘。”这里说的“寂默”,明显是受了正觉禅师“默照禅”的影响。
随着史浩对默照禅的接纳,
他与正觉来往也密切了,并且对正觉十分敬重。绍兴十年,史浩居下水,便约正觉游东湖,并题《东湖游山》:“金襴禅老今大颠,坏衲蒲团日坐禅。我行不问西来意,消息还将方寸传。”“日坐禅”的“禅老”就指正觉禅师。不仅是正觉禅师,天童山的很多禅师他都引以为友,史浩在《次韵鲍以道天童育王道中吴体》中有句说:“奇声俊逸鲍夫子,莲社不挂渊明心。”特别是他的《赠天童英书记》一诗后半首中:“英师个中人,以诗隐浮图。桃红柳青青,翠竹黄花俱。……堂堂老阿师,道价东西徂。住山垂一世,学子纷云趋。寒潭风静练,皎月天心孤。迩来只履轻,片雪销洪炉。……顾我坐学省,兀兀如守株。因君听篷雨,为谢故溪鱼。”那个英书记,是正觉的弟子,他是禅林中专管书写的僧人,也是史浩的朋友。诗中“老阿师”就是正觉。
绍兴十一年(1141年),史浩过钱湖韩岭,即歌道:“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 这一年史浩三十五岁,住在下水,有《下水庵晓望偶题》:“疏树梢头露晓星,薄寒侵榻睡初醒,沙鸥何处惊飞起,点破遥山一抹青。”他不但诗文俱佳,而且显得更成熟稳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