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谁发明的

如题所述

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是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种类及品牌极多,依成分可分为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于土壤,或喷洒于叶片。

保守估计报告称30%至50%的作物产量归因于天然或合成商业肥料。全球市场到2019年,价值可能会上升到超过1850亿美元。欧洲化肥市场将会增长,以赚取大约的收入。 2018年为153亿欧元。

扩展资料:

肥料内的元素可分为主要元素和次量元素两种。

氮(N)、磷(P)、钾(K)是三大重要元素,因为经常应用在“N.P.K.”肥料;钙(Ca)、镁(Mg)、硫(S)等称为次量元素,因为常用于石灰处理、施肥试验。植物组织含有大量这三大元素。

微量营养素在不同的植物中占不同的比例,通常每百万有5至100部分(根据质量)。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锰(Mn)、硼(B)、铜(Cu)、钼(Mo)、锌(Zn)、氯(Cl)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由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发明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闽东的化肥生产始于1958年福安的磷肥生产。60年代后期,福安、宁德、古田先后引进合成法生产碳酸氢铵。1977年,古田化肥厂创造出螺旋流筛法,实现造气全烧碳化煤球,年产由70年代初期3000吨提高到5000吨。80年代初,一闽东合成氨厂开展全面技改:造气的料煤作精选净化处理,减少煤球杂质,提高合碳量;调节造气炉温度,选好催化剂,提高原料气转化得率和单炉发气量;调整氮、氢气间比例和合成塔内反应气体压力和温度,提高原料气向氨气的转化率,促进反应速度,增加氨气单位时间里的生成量;改造水冷器和热交换器使热能充分利用减少浪费。80年代中期,古田化肥厂进行技改,引用省化工设计院换热网络技术装置,通过变换循环热水向合成取热,并向精炼供热,实现能量逐级利用、节约能耗,吨氨成本减至114元,主要设备成为全国小氨行业第三代先进设备,合成氨从年产8000吨提高到1.2万吨。80年代后期,古田化肥厂继续完善改革各项配套工程,使碳酸氨铵年产突破4万吨,含氮量>16.6%,含水量<5%,产品质量达国家二级品标准。

100多年前,化学家就设想把空气中的氮变成肥料。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才找到了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成氨的方法,也就是现在合成氨工业中的“哈柏法”。这种方法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才能把氮气和氢气经过催化而合成氨。
后来,人们从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中得到启发,试图找到一种化合物,让氮气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轻而易举地变成氮肥供植物吸收。
十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卢嘉锡在研究固氮酶固氮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方面取得成就。根据卢嘉锡教授的理论模型合成出的化合物,具有将氮气化为氨的能力,这项成果使我国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为什么豆客植物的根瘤菌能把氮气变成氮肥呢?十多年前,科学家从固氮微生物体内分离出固氮酶,对固氮酶的两种蛋白质——钼铁蛋白和铁蛋白进行了研究,才弄清楚了“庐山真面目”:只有这两种蛋白同时存在,固氮酶才有固氮能力。于是,科学家向固氮微生物学习,研究固氮酶的活性中心模型,以便让“模型物”像固氮一样,能够在常温常压下,把氮气源源不断的制造成氨。

哈柏
李比希

建议供参考,欢迎追问
第2个回答  2013-06-08
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
第3个回答  2013-06-09
李比希 养分归还学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