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耀的作品

如题所述

老人与海鸥原文
在与滇池一箭之遥的翠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冬天的早晨,车水马龙的翠湖边,徘徊着一个孤独的老人。10余年里,他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养着向他儿女一样的海鸥们,守护着这群小精灵不受路人的伤害。
1995年,当这群西伯利亚的白色精灵飞临昆明的第十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海鸥老人病逝了。在他身后,老人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个鸡蛋,老人舍不得吃,准备蒸鸡蛋馍喂海鸥的。《山茶》杂志和云南“人与自然基金会”在老人常去的翠湖边发了个讣告,告知人,也告知鸟:“海鸥老人于1995年12月20日病逝,终年71岁,为昆明化工厂退休工人……老人虽逝,却望海鸥常飞,愿老人之愿与海鸥同在。”
讣告和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就放在他常去喂海鸥的地方,许多人在老人的照片上签了名。人们把签了名的老人遗照放在草坪上,准备撒食,代表老人再喂一次海鸥。刚放好老人遗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沸纸,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飞翔姿态都异于平常,好像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遗像上的老人,凝固着一个它们最熟悉的动作。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人教版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老人与海鸥》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课S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和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 ·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完成中德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系统对农业的影响”(1990-1992)
·与云南大学合作完成“民族文化学”研究(1993)
·与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民族学系合作完成“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1995-1998)
·与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合作完成“少数民族(彝语支)语言调查”(1996-1997)组织工作
·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个人完成“哀牢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森林土地保护中的作用”(1995);
·完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项目“云南民族文化田野考察”(1995);
·主持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与保护”(1996-1998美方负责周文中,中方负责人邓启耀);
·参与美国大自然基金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的“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体系规划”项目,“人文遗产地图”课题设计人,1999;
·主持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与保护”第二阶段工作(1999-2001,美方负责人周文中,中方负责人邓启耀);
·主持教育部博士点项目“视觉人类学史”,2004-2006;
·主持云南电视台委托项目“二战坠机打捞暨纪念航空器诞生百年电视系列片策划”,2004; 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6年重印;
* 获钱伟长、费孝通等评审的“用于资助出版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基金资助(1992,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指导委员会);
* 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4,云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国内哲学动态》、《民间文学论坛》、《高校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杂志及《当代中国认识论》、《中国神话学史》、《思维发生学》、《中国社会的神话思维》等著作评价和引述,代表作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1903-1992)。
2、《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合作),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执笔《民族文化在哀牢山森林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省社科院农经所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课题,通过验收并出版。
3、《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繁体字版),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和台湾汉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中国巫蛊考察》(同上书,简体字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 获“中华发展基金”资助出版(1998,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
* 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1,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变迁中的高原蒙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 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丛书类,高发元主编,本人撰写其中一本)1996,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2、《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鼓灵》,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滇藏文化带考察》(主编,合作,总撰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 项目成果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特别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6,12。
5、《访灵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词典或一般读物类
1、《云南少数民族》(合作,执笔“彝族”、“蒙古族”部分),日文版,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0年4月第一版。
2、《云南国土资源》(合作,执笔“民族”部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3、《中国云南》(合作,任撰稿和摄影),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获“第二届金桥奖(出版)优秀图书及电子出版物奖简介类二等奖”,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颁发,2002年1月。
4、《云南百科全书》(合作,执笔“民俗”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二、视觉人类学研究(含多媒体作品) 1、《宗教美术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1994年重印,2000年再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4年第4期、《大公报》等有专文评述;
* 获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二等奖(1995,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会)。
2、《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 著名民族学家杨 等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有评价;
* 国家文物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好评或邀讲学;
* 获滇版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 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90-9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199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3、《衣装上的秘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
台湾珠海出版有限公司再版,1993年7月第二版。
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参撰第五、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1、《秘境节祭》(合作,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英文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评介。
2、《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台湾淑馨出版社等,1992年第一版,1995
年第五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月29日第7版有文评介。
3、《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任执行主编和第一撰文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 获云南省社科院94-95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 云南推荐“五个一工程”评奖送选项目(199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5、云南民族美术全集第三卷《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第二撰稿人),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6、《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总撰稿),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云南民族美术全集第一卷《云南岩画艺术》(主编,合作,第一撰稿人),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即出。 1、《生的狂欢――哈尼族奕车人节日一瞥》(合作,撰稿执笔,片长30分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摄制,1986年。
2、《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6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1992年。
3、《PUJI And His Lovers》(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12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 1992-1994。
* 获中宣部1994年对外音像制品三等奖;
* 参加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1994年5月。
* 瑞典第十五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影展,1994年;
* 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展,1994年。
4、《拉木鼓的故事》(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12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1992-1995。
* 中国影视人类学研讨会,1995年,北京。
5、《高原女人》(14集,任策划、撰稿),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玉溪电视台联合摄制,1992-1994。
* 中央电视台(1、2、4、7套),1995年播出。
6、《穿越哈巴雪山》(编导、撰稿),中国探险协会山岳丛林专业委员会和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摄制,1995。
* 云南电视台1996年2月播出。
7、《滇藏文化带考察》(7集,总编导),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和昆明电视台联合摄制,1996。
* 昆明电视台1996年播出;
* 中央电视台2001年10月播出。
8、《重返驼峰》(60分钟纪录片光盘,策划),中国探险协会摄制,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出版,1998年。
9、《高原上的民族》(26集,文字统筹),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摄制,山茶影视制作中心、云南民族电影制作中心承制,2001年。 1、《人生历程――人类学初步》(合作),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 《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153期介绍。
* 获滇版图书“外国优秀作品翻译编辑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1990,9。
2、《文化心理学》(合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西南研究书系》(20本),副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
2、《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第一批《夏那藏家》等28种),副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主编,1995—2000,2。
4、《民族文化文库》(含“田野考察丛书”、“民族文化史论丛书”、“中国西部图志”三套丛书),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001年。
5、完成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丛书·云南卷”(16本)的编写组织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999年。
6、《野牛角丛书》(4种),主编,海天出版社,2000年。
7、《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丛书》(4种),主编1种,编委3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0。
8、《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第一辑5种),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三、社会实践及野外作业
1.有文学及美术作品数件获省奖;著有《云南现代重彩画》、《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主编,合作撰文)及数十篇美术评论文章(主要刊于《美术》及海外报刊)。曾主持或参与组织系列艺术活动,如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的“西南艺术群体”的艺术活动及宣言,受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之聘任八届全国美展评委,应德某工艺美术学院邀请赴德主持“云南版画展”、演示技法及讲学等。
2. 为中国探险协会成功组织或配合组织多次综合考察活动。
3. 为云南省政府18项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办公室做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总体形象策划(任项目负责人及总策划之一),完成《绿色云南》省级形象策划,实施后该项目在中央十大新闻媒体上报道,获国务院优惠政策及资金。
4. 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多彩云南·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总体规划》,任课题组副组长。并参与实施“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1999年1月)的组织工作。
5.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馆”布展总策划之一并任总撰稿;该馆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馆”布展总策划之一;该馆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永久保存“金奖”和设计制作“银奖”;
6. 受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委托,策划云南省对外形象名牌工程及文化产业项目“民族服饰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系列活动”,该策划已被省委和世博会宣传及大型活动组委会批准立项,其中系列活动第一项“创意民族服饰艺术展演”(任总创意、总撰稿),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闭幕式及专场演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