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和女子的代称是什么 不论什么情况 要多点

如题所述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6�1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6�1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6�1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6�1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6�1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还有一些、不过这些应该够了吧,希望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古代的人都十分讲究礼仪的 当然不想现代的称呼如此暧昧 凭借我多年看古装剧的 资历 还是积累了不少的 列下 先说女人 女士优先嘛 分2类,对于未出阁的女子,称号为小姐,姑娘等对于出阁的女子 卿,内子,娘子,爱妻,爱妾,贱内等很多 下面轮到我们男同胞了 兄弟先生官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好了 就这些乐 望楼主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1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