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

参考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望有志者能给出好的回答!

全国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初步统计,全年农机总动力将达到6.79亿千瓦,比上年底增长约6%;预计全年完成机耕、机播、机收面积21.7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比上年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0.7%、31.2%、22.7%,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8个、2.4个、2.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其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都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新的增长亮点,预计全年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4.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山东、河北两省玉米机收试点有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发展特点表现为:   一是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全年需求旺盛。今年购买农机在2月份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农机销售旺季较往年提前了2个月启动,而且农机市场火爆,供不应求,淡季不淡,农民购机热情高涨,需求旺盛,全年不减。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对1516个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表明,1-10月份农机销售额同比增长34.1%。   二是补贴导向作用显著,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在中央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的引导下,带动地方政府投入8亿元,农民投入50多亿元,预计全年补贴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近20万台。与去年相比,农民购买农机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即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先进、适用和关键、急需的农机技术及机具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大中型拖拉机销量达13.8万台,同比增长50.8%;收获机械销量16.2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19%。   三是水稻生产关键技术环节推广示范取得成功,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增长新亮点。经过多年的攻关,水稻机插育秧和机插秧技术在江苏省获得率先突破后,今年在全国21个省进行了水稻机插育秧、机插秧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欢迎,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和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据初步统计,今年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约1.3万台,预计全年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942万亩,比上年增加847万亩。   四是保护性耕作成效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赢。2005年,农业部将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为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在前三年基础上,农业部继续扩大示范推广范围,已累计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县100个,实施示范面积866万亩,实现节本增效6亿多元,受益农户达到150万户。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五是农机作业服务成龙配套,节本增效促增收。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35万台,近7000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流动作业服务,完成机收小麦面积2.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0%。据测算,机手通过跨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25亿元,农民节本增效80多亿元。农机作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机收和机整地、机播复式作业“一条龙”服务,深受农民欢迎。既减少了作业次数,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赢得了时间。特别是一些地区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增加了二次清选和秸秆粉碎装置,不仅降低了粮食损失率,提高了清洁度,而且秸秆直接还田,培肥了地力。   六是带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农机工业技术进步。受补贴市场拉动,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农机企业产销两旺,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产品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统计,1-10月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75.2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54.8%,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增速,是机械制造业中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2007年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大中拖配套农具等农机产品保持较高的增幅,马铃薯、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和饲料加工机械增长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平稳增长,小麦联合收割机增速放缓,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预测,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拖拉机保有量1834.1万台,同比增长6.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3.9万台,同比增长9.7%,小型拖拉机1650.2万台,同比增长5.7%。大中拖配套农具292.6万部,同比增长10.7%,配套比为1:1.59。联合收割机60.8万台,同比增长7.1%,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2.4万台,同比增长60%。水稻插秧机14.4万台,同比增长28.6%。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不同作物各生产环节机械化协调推进。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4亿亩、7.8亿亩和6.1亿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7%、33%和2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小麦、水稻、玉米等重点作物的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加快突破,其中,小麦机械化收获水平超过81%,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秧和机械化收获发展较快,预计机械化栽植水平将达11.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玉米机械化收获在山东、河北等省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全国机收水平将达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油菜生产机械化开始重点推进,大豆、马铃薯、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第2个回答  2020-09-17
(2018·孝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次大的政策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性质由私有制转专为公有制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3个回答  2013-07-26
1.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
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要建设一个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的问题。这个目标模式应当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纲领。通过回顾和总结以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行思考,我们认为,新时期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
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在推动农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或危机。高投入和高能耗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污染,使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由于高产品种对化肥、农药和灌溉的过度依赖,导致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问题。农药和化肥等物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效益被忽视,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在这方面,美国在其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十分沉痛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在大发展的同时,主要农业区的中西部“大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锐减,有530万公顷的范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5~150厘米。30年代初发生的中西部大平原区的“黑尘暴”,便是大自然对农业不可持续的农作方式的惩罚。美国环保署经大量调查后确认,农业是地表水的最大“非点污染源”。流失的表土淤塞河湖和水库;水体由于硝酸盐等矿物富集,危及水体对废物的化解能力以及水产品生产。土壤侵蚀还使大气中每年增加3000吨尘土。大量残留农药损害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危及植物的抗病力和土壤中养分的正常循环。
由于高投入和高能耗,也造成美国农业的财政负担沉重。
美国农业部有关研究报告认为,威胁到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四大课题:一是水资源短缺及水的质量;二是农业生产对农用化学品的严重依赖性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三是由于农业措施不当导致土壤侵蚀成倍加重,不仅在土壤流失的当地产生表土迅速流失,其造成的系统外损失更大,估计每年损失不下100亿美元;四是农村经济及农村社区问题。
很显然,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或危机最集中的表现是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继续依靠加大外源性投入的方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反而将使危机加剧。不变革以通过外源性高投入打破传统农业封闭的物质能量循环,以获得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和高产量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或范式,不改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观,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仅不会缓解,而且会越来越恶化。
因此,将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的核心确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农业科技范式的本质特征——不可持续性的否定。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农业。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模式或新范式,决定了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共同体应共同持有这样的信念:通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资源高效使用的一系列知识集约型技术,将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又能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对农产品多种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美国、法国、荷兰及丹麦等农业强国的实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性之间可能分离也可能是同步,分离则两败俱伤,同步则双向发展,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集约持续发展农业的道路。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当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目标模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或产业群大规模地进入农业和农村,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与投入利用率和农业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主要推动力,以超常速度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农业面貌及提高农产品的量与质为基本标志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应当是一个把传统农业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信息和农业工程学等科技成就,构建一个多种适用技术相结合,技术、经济、生态协调统一,具有高产、优质、低耗和生态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