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字的读音和意义,

我是安徽省的学生,希望符合我们这里的情况。谢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字的读音读zeng,意义表示让步语气,意思是“乃、连、尚且”。
出自《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读 zeng,意思是竟然,居然

1、曾为多音字,ceng和zeng两个读音。

2、曾字读zeng时,为竟然,竟,居然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

3、苏轼文章在这里的全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这里的“曾”应该读zeng第一声,表示让步语气,意思是“乃、连、尚且、甚至”。同样用法如《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战国策●赵四”触詟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5、所以,这一句可翻译成:“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是没有穷尽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2
“曾”读“zēng”,解释为“乃”,即“竟然”的意思,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可译为“连……都”、“竟”
第3个回答  2013-08-09
céng,取曾经之意
第4个回答  2017-07-07
1、回答:
这里的“曾”应该读zeng第一声,表示让步语气,意思是“乃、连、尚且、甚至”。
2、出处:
苏轼《赤壁赋》
3、原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à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qǐng)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é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á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e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f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知府,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