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对崇祯最重要的大将是袁崇焕还是孙传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30
本人认为是孙传庭 因为袁崇焕被害死可以说明 虽然袁崇焕骁勇善战 曾一度打到现在的锦州 但是当时崇祯对他不信任 明朝一想重文轻武 在从阉党得知他“通敌”崇祯担心他谋权篡位直接杀掉这点可见他并不被信任 至于孙传庭曾为崇祯被逼出战 由此也可看出崇祯对他的重视
第2个回答  2013-07-31
当然是孙传庭
第3个回答  2018-05-08

一、明末对崇祯最重要的大将是孙传庭。原因如下:
1、孙传庭自1619年中进士至1643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他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李自成等的平叛,深得明廷赏识。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行动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2、公元1643年,孙传庭被封为兵部尚书,朝廷派他带兵出战。当时正是瘟疫横行的时候,粮草又准备得不充分,情况非常糟糕。孙传庭到达潼关后,带着士兵们修理武器,囤积粮食,又改良了火炮准备应战。经过沙场征战多年,李自成的兵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秣兵历马一路打到潼关。孙传庭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潼关迎战李自成军,但是最终孙传庭军队惨败,孙传庭也跟着战死。但是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崇祯帝怀疑孙传庭假死逃走所以一直不肯对孙传庭加以追封。《明史》中有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说明孙传庭的重要性。
二、简介:
1、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2、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忠靖”。

第4个回答  2018-06-14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 孙承宗 是关宁防线的缔造者 袁崇焕的老师 内阁大学士
第5个回答  2017-07-19
一、明末对崇祯最重要的大将是孙传庭。原因如下:
1、孙传庭自1619年中进士至1643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他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李自成等的平叛,深得明廷赏识。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行动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2、公元1643年,孙传庭被封为兵部尚书,朝廷派他带兵出战。当时正是瘟疫横行的时候,粮草又准备得不充分,情况非常糟糕。孙传庭到达潼关后,带着士兵们修理武器,囤积粮食,又改良了火炮准备应战。经过沙场征战多年,李自成的兵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秣兵历马一路打到潼关。孙传庭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潼关迎战李自成军,但是最终孙传庭军队惨败,孙传庭也跟着战死。但是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崇祯帝怀疑孙传庭假死逃走所以一直不肯对孙传庭加以追封。《明史》中有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说明孙传庭的重要性。
二、简介:
1、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2、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忠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