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子女的例子

谁能给我提供古往今来溺爱子女的例子?最好详细点

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
背景:由于,现在的孩子 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呵护备至:当孩子拿起小勺自己进餐时,家长担心他因此会把衣服 弄脏,而一勺勺喂给他吃,当孩子想自己洗手帕时,家长担心孩子洗不干净,而自己代劳……孩子在这样过分的保护下慢慢地失去了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对大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案例:最近 , 身边经常有妈妈、奶奶来唠叨,说孩子在家整天找东西,有时候连袜子也不知跑哪里去了!孩子不是大叫就是大哭:“我的东西哪里去了?妈妈,快点帮我找呀,快点……。”就像凯均奶奶说的那样,家里的房子是越来越大了,可孩子的东西好像越来越难找。玩具找不到了,图书也不见了,家里有个宝宝真烦。
这种例子在幼儿园也表现出来了,特别像凯均,每次玩好积木、玩具后,就自顾自去玩另一个游戏了,等着别人帮他整理。等到又想玩刚才玩过的积木时,就不知道被同伴整理到哪里去了。急的满地找:“老师,我玩过的积木呢?……”为了改变他这个不良习惯,我经常正面引导他:“看,×××小朋友真能干,在帮别的小朋友整理玩具。”虽然,凯均一听到这句话便马上回来整理他玩过的玩具。可每次都要这么提醒他,即使叫回来,他也只整理一点点,就又去玩了。怎样才能让凯均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自觉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呢?又如何才能让他持之以恒呢?这成了我最伤脑筋的问题。
后来,我采用了奖励小红花的的的方法。起初,效果很好,凯均迅速的整理好自己玩过的玩具、积木,然后,还很积极的跑来我这里“邀功”,用一双大大的眼睛望着我,等我发小红花。
直到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邀功”,可我的小红花用完了,我答应他明天给他。可他像个泄气的皮球,低着头走了。接下来的半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玩好积木说什么也不肯整理,等想玩时,又听见他在哇哇大叫:“我的积木呢?我的玩具呢?……”问他为什么又不整理玩具和积木了。他却说:“老师,等明天有小红花了,我再整理”我顿时傻了,满脑子的问号。
反思:为保护好凯均的自尊心,我采用了正面教育的方法:语言引导、奖励小红花,鼓励他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但为什么回发生上述的问题呢?事后,我仔细分析了原因。
存在的问题:
1、急于求成。
当孩子在我的口头鼓励下,开始慢慢的学习整理物品。由于,孩子坚持的意志品质能力不够强,记得快,忘地也快,整理一半就又去玩了。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把凯均的坏习惯一下字就改了,所以就采取了奖励小红花的办法。殊不知,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好的奖励办法是精神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虽然只是一朵小红花。
2、频繁使用最低级的奖励——物质奖励(小红花)。
为了激发孩子最大的兴趣,我频繁的把小红花作为凯均整理好物品的奖品时,对他的教育起到了反作用。凯均为了小红花而整理玩具,孩子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我要为了小红花而学,而不是我要为了改正缺点而学习。所以奖品固然能够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是又存在这样的可能:孩子只对奖品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对被奖行为的兴趣。
方法的改进:
在不断的思考中,终于想到了一些合适的办法。
作为教师,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用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玩、和他一起做游戏等作为奖励。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凯均不给他过多地奖励,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以口头表扬、赞许、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奖励为主。
虽然物质奖励是最低级的奖励,但是对幼儿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把物质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精神奖励经常地结合起来,效果才能更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经常表扬、肯定孩子勤奋、刻苦的行为,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使学习行为更为踏实、长久,而且精神奖励绝对经济、实惠。
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孩子还刚入园,他的不良生活习惯基本来自于家庭。孩子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责任感,作为父母,应给孩子建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不要越俎代庖,要学着去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激发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