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服制度」是怎样的?古代朝代的色彩观是怎样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校易搜。
不同于今天五颜六色的时装,古代的衣服颜色不多,这与古代纺织印染技术不发达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寓言叫“齐桓公穿紫色好看”。据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当顶部的情况变好时,底部会发生什么?”齐和他的邻居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当时因为紫色染料贵,所以紫色布也贵。结果齐奢被严厉叫停,理由是紫色染料有异味。
这个故事说明,在古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衣服的颜色来区分。这在晚唐发展成为一种制度,人们可以通过颜色直接区分官员的等级。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歌《琵琶行》,最后一句是:“宾客中谁哭得最厉害?这位九江官员。我的蓝袖子湿了。”“江州司马”军衔的军官只能穿蓝色长袍。
唐朝的《官服制度》规定了颜色。
一、“官服制”的由来
1.儒家“穿衣经”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礼”,强调人们的饮食、衣着、居住、交通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什么是“礼貌”?简而言之,就是让人们的行为适应社会等级制度。
所以儒家除了遮羞的基本功能外,更强调服饰的“社会功能”,即“彰显身份,明辨是非”,即“世人见衣知高”。以衣服的款式、材质、颜色作为区分高低贵贱的标签。
作为一个社会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你的社会地位、性格、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最直接的体现。
2.古代王朝的色彩观。
战国时期有一个阴阳家叫邹衍,他最早把阴阳五行学说和朝代更替联系起来,提出了“五德为始终”的观点。
他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古代王朝的兴衰有关。
后来,他的理论成为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也结束了周朝的统治。根据邹衍“水德即周朝”的理论,认为周朝属于水德。
但五行五方与五色有一定的联系:“东青龙,色绿,属木;白虎,白色,属金;南方朱雀,红色,属火;北玄武,色黑,滑腻暗黑,属水。中脘,黄色,属土。
所以秦朝信黑。从皇帝到官员,都穿黑色,成为官服固定颜色的开始。但在隋唐以前,仅凭颜色判断官员的官阶是不可能的。
只是到了隋唐时期,儒家的“服饰经”和朝代的色彩观才产生了独特的“官服与色彩体系”。但由于隋朝太短,这一制度真正成熟是在唐朝。
第二,“官服制度”的成熟
从秦汉开始,“五德”论一直延续到唐代,虽然经历了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唐以为是“天道”,至今仍是黄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唐朝皇帝的画像都是穿着黄龙袍的。唐朝皇帝自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像道教一样崇尚紫色。
唐初,为了恢复隋末开始的混乱的服饰制度,唐高祖梨园下令调整服饰制度,对服饰的颜色、材料、配饰等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王子的衣服和
而皇帝和大臣此时可以穿紫色和黄色,君主和大臣的区别并不明显。直到唐朝才禁止皇帝以外的人穿红色和黄色。“皇帝通常只穿黄色的长袍和衬衫,然后逐渐使用红色和黄色。因此,皇帝被禁止使用红色和黄色作为服装配饰。
唐太宗统治时期,朝廷开始意识到,如果不区分衣服的颜色,就无法有效地表现出身高的差异。因此,当时官服的颜色规定如下:
“三品以上紫,四五品以上绛,六七品以上绿,八九品以上绿”
至此,唐代的服饰色彩体系基本确立。即使后来做了调整,也是在紫、飞、绿、青四种颜色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比如以上四种颜色,只是对官阶的粗略划分。如何进一步区分「四五」、「六七」、「八九」?
唐高宗时期,制服颜色规定如下:“四服深色,五服浅色,用金腰带。六项为深绿色,七项为浅绿色,还有银带。八款产品为深绿色,九款产品为浅绿色。还有什么?拿着石头。”
通过唐高宗所穿官服颜色的深浅和腰带的质地,所有官员都能得到其产品档次的最直观的表现。
唐朝最杰出的官员穿紫色的长袍,而最低级的官员穿浅蓝色的长袍。所以在我们文章开头引用的白居易的例子中,这件“蓝衫”其实代表了诗人非常尴尬的官职。当时白居易无罪被贬江州。所以他才对这个身世悲惨的琵琶女表示同情。事实上,他们是在同一条船上。
第三,“官富色变”制度的衰落
1.禁止非法侵入。
唐朝之所以要研究这么多颜色的官服,是为了显示不同的身份。
但和今天陆续出现的一些“假”名牌包包、手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唐代,人们对高官的向往也导致了类似的“作伪”行为。
更常见的是,一些普通百姓和下属官员制作紫色或猩红色的大衣和外套,穿在外套下面。但是,如果他们在家里穿衣服,就不得不时不时地在公共场合炫耀,从而给当时的统治者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不要争高低。”
因此,在唐高宗时代,颁布了一项特别法令:
“从今天开始,衣服上下,按等级。往上走,就能往下走;走下坡路,就不能非法上行。”我们还是有一些部门严格禁止的。”
也就是说,人只能穿和身份一样的颜色,至少不能穿比身份更多的颜色。否则,他们就犯了非法侵入罪,应该受到严厉的处理。
怎么处罚?记载:“违者鞭打四十年。”根据刽子手的心情,轻者受伤,重者残废或被杀。
然而,尽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人们还是没能抵挡住对“贵族”色彩的追求,尤其是在朝廷打破了自己的规矩之后,唐朝的“官服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2.服装颜色泛滥。
“官服颜色”制度的衰落与唐代“散官”的泛滥密切相关。
什么是「松官」?“三观”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代。这是一个没有官职的官名。一般理解,“临时官员”有一定级别,但没有实际职务。
比如,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宰相在朝廷都是三流官员,但在统治后期,宰相只是三流官员。但他的“含金量”很高,因为是“部级官员”,而且很像古代将军的头衔。辅国将军听起来威武霸道,军衔不低,但实际上类似于荣誉称号,享有一定待遇,但实际实力无法与狄三品相比。
唐太宗和唐高宗建立“官服颜色”制度时,仍严格控制三品以上的高级“散官”人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皇帝在重大节日上往往会把文武大臣提升到一定的级别,也就是所谓的“广级”。
导致大量官员升迁过快,尤其是“三品”和“五品”两道关口很快被跨越。有些应该穿绿袍的人很快就能换上红袍。有些应该穿红色长袍的人,也可以快速混搭紫色长袍。
尤其是唐中后期,由于政局不稳,皇帝为了拉拢亲信,提拔了大量的“散官”。安史之乱后,由于财力不足,朝廷也大开方便之门,奖励有功官兵官衔,导致穿绛袍、紫袍的人越来越多。
“唐反而以官衔奖励人,长期虐之,下到州县胥吏军课学堂,命其从鲁博士处取银绿灯,几乎无任何官职”。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和之后,即使是县内的低级官员也能有机会穿上紫袍,成为殷道博士的随员。
“官品色制”基本失效,名存实亡。
结论:初唐时期,官职是以官服颜色来判断的。但到了中晚唐,由于高官的激增,在色彩上无法达到“贵贱”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满大街都是“LV”“香奈儿”。土豪是谁不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