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策划怎么写

就是策划的流程是什么呢?要不要写分镜头脚本呢?第一步要写什么 后几步要写什么?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 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 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

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们曾经拍摄过的《热血忠魂李克诚》、《孙秀英和她 的剪纸人生》、《走近七三一》等片子,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 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

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而实际上,在地方台,我们经常遇到的困扰是常会不知不觉地带着某种主题思想去“强制执行“,其结果往往表现的不是被拍摄对象,而是自己,即不经意间把被拍摄对象当成自己的思想载体。这就与我们的创作初衷大相径庭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 不同,但结论是观众在平等、能动、投入的状态中获得。绝没有强求的痕迹。就象我们拍摄的一个贫困学生的专题片《伸出你的手》,里面没有开篇就提出主题,而 是尽量用这个寒门学子的家境,他的生存状态和学习成绩来展示,最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得出结论――这些品学兼优、出身寒门的孩子们需要全社会的爱心和援助。

因此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从观念上找准定位。

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归根到底要从创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策划与包装的专题片是暗然无色的,没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无奇的。电视片排斥人为的虚构却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深入挖掘电视表现的潜力,整合人才和声画资源,全方位进行包装。

电视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策划的前提是厚积。“电视策划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个点的集合。它就象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 想引擎的作用“。电视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题片的制作人员 应当是一个多面手,他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擅长计算机操作。这样才能在节目的定位、创意、制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其次,采访现场是掘取大量素材的地方,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比如一个火灾现场,嘈杂的人声,霹叭的爆响,撕心裂肺的呼救,比任何手段都能扣紧观众心弦。

再有,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比 如在《热血忠魂李克诚》一片中,真实再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抗日怒潮风起云涌的场面时,配以著名的《松花江上》主题音乐,把人们带到了那个没 齿难忘的悲惨年代,主题思想被渲染到了极至。

历史资料和空镜头的运用也是专题节目真实再现的一种手法。比如在采访历史人物的后期制作 上,可以通过画中画等技巧把人物放到历史影片中,缩短了时间差,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在表现贫困学生理想追求时,只安排他学习的镜头会很 平淡,可如果用飞翔的大雁,来寻求一种写意的境界,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深化和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另外,电视制作软件的强大功能支持,也为片子的制作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各种特技、滤镜、漫画、图表、照片、字幕的恰当使用,使得片子可以精裁细剪,风光无限。

总之,电视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包装的专题片,就象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也应注意,电视策划与包装排 斥人为的虚构但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种艺术表现强调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但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但拒绝繁冗和堆积。它不同于电影、 电视剧、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真实的人文和环境。

以上是我们在多年从事电视专题片录制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愿与新闻界同仁共同交流探讨。但是无论电视专题怎样策划与包装,都离不开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可视性极强的作品,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作者:山东有线电视台 钱景芝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 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