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款长安逸达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

如题所述

作为目前10万级家轿中的热门选手,基于方舟架构打造的长安逸达有着不错的购买吸引力。新车内外饰相当体现设计感,配置水平和驾乘空间在同级当中也皆有着不俗表现,关键新车顶配车型的价格都不到11万,性价比出色。那么作为一台面向家用市场的车型,长安逸达的实用性表现如何?此次就为您带来《2023款长安逸达日常实用性测试报告》。

测试车辆:长安逸达 2023款 1.5TGDI 自动旗舰型

官方指导价格:10.79万元

一、功能性配置测试环节

测试车型的一键启动按键位于方向盘右后侧,位置显眼,按键面积大,就算第一次驾驶这台车型的朋友,也能一眼发现它的位置,日常使用非常便捷。

测试车型的后备厢开启方式支持车外按键、遥控钥匙以及感应开启三种,并不支持车内开启。值得一提的是,后备厢开启按键和车尾品牌标识融合在一起,第一次使用的朋友需多多注意。而感应开启并非主流的脚踢模式,只需带着钥匙距离尾门1米左右等待2-3秒,尾门便能自动开启。

测试车型机舱盖的开启开关位置位于驾驶位前部左下方,开启时需要拉动车内开关(一下),然后从车外将机舱盖前端的锁销解除,抬起机舱盖即可。测试车型的机舱盖采用手动支撑杆支撑,虽说机舱盖不算重,但单侧支撑杆的稳定性一般。

对于消费者来说,门槛离地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下车便利性。根据实测结果来看,测试车型的门槛离地高度为360mm,驾乘人员日常上下车较为便捷。

二、舒适性配置测试环节

座椅方面,测试车型没有配备座椅记忆功能,而且仅主驾座椅配备了加热功能,日常使用舒适性表现一般。但考虑到其不到11万的售价,倒也在情理之中。

在主驾驶座椅测试中,测试车型的驾驶座椅最前端和最末端之间的距离为240mm,座椅可调节行程在测试过的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中上游水平,能适应不同身材乘客的坐姿。

多功能方向盘支持手动上下和前后调节。经实测,方向盘上下可调节角度为8.2°,前后拉伸距离为40mm,两项测试结果均处于同级平均水准,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驾驶员。

测试车型后排两侧座椅配备了可上下调节的头枕,填充物柔软度适中,头部枕靠舒适性不错。第二排中间座椅头枕为固定设计,相较两侧座椅,乘坐舒适性受到一定影响。

测试车型前排中央扶手的面积适中,且表面采用软性材质包裹,触感柔和。不过中央扶手不支持前后移动和角度调节,驾驶员在坐姿正常的情况下,手肘也无法枕靠在上面,舒适性有欠缺。

三、多媒体配置测试环节

车载USB接口及车载电源方面,实测车型共配备了2个Type-A接口(前排1个、后排1个),数量和兼容性略显不足。

此外,我们也对USB接口的电压与电流进行了测试。后排接口的电压和电流都高于前排,充电功率显然后排USB接口更高。另外,测试车型仅中控台下方储物空间内配备有一个12V电源接口。

随着如今智能车机愈发普及,越来越多的车型都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对于“智能语音系统”,我们通过以下四段固定话术,来评判语音交互系统在语音识别率、反应速度以及可控制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1、我有点冷/我有点热

2、打开车窗/打开主驾车窗/打开天窗

3、我要听“XXXX”(歌曲名)

4、我要去伦洋大厦

经过实测,测试车型的智能语音系统能够全部识别,并进行上述功能操作。这套语音系统的响应非常快,对于可支持的功能,执行迅速。

四、空间配置测试环节

作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空间测试方面,在此前的试驾文章《紧凑型家轿新选择 试驾2023款长安逸达》,我们已经对其乘坐空间进行了体验,而此次将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同样较多的储物空间及其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评测。

对于车内使用空间的测试,只针对前排触手可及的空间,不包括手套箱、中央扶手箱等需要开启的空间。测试方法是将以下固定物品全部放置在前排的各个储物空间内,通过固定物品的放置情况来判断车辆储物空间的表现。测试选定的固定物品为:2瓶常规大小的矿泉水、1部大屏手机、1支口红、1个挎包、1副墨镜、1把折叠雨伞以及1包常规尺寸的抽纸。

经实测,固定物品当中除墨镜外,均能合理地放置到测试车型前排的各个储物槽内。比较有惊喜的是副仪表台下方进行了掏空处理,留出了巨大的储物空间,对于放置挎包这样比较大件的物品非常合适。唯一遗憾的是,车内没有单独配备眼镜盒,墨镜仅能随外包装盒放置在门板等储物空间内。

测试车型后备厢的开口够大、内部纵深出色且空间较为规整,整体储物能力让人满意。而且后排座椅支持整体放倒,能进一步拓展储物空间。

对于测试车型后备厢的基础数值,我们也进行了实测,开口长度为510mm;开口宽度为1090mm;后备厢进深为1100mm;后备厢地台与内部车顶的垂直高度为480mm。

五、安全配置测试环节

在车辆前、后方视野测试中,车内所有座椅均已调整至最低状态,所测出的数据与驾驶者正常使用时均有一些偏差,仅供参考。

在测试前方视野环节,我们采用高70cm的桩桶作为参照物,随后调整车距,直至在主驾驶位可以看到桩桶上沿。经过测试,桩桶与车头最终测得的数据为1.4m,在测试过的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上游水平,车头视野非常开阔。

后方视野测试中,依旧将桩桶固定摆放,随后移动车辆直至可以观察到桩桶上沿为止,后方视野所测得的距离为17.3m,处于同级下游水平,视野盲区较大。

外后视镜视野范围测试时,首先让测试人员分别站在左右后视镜垂直10m处,随即开始向左右两侧移动,直至出现在两侧后视镜最外侧边缘为止,测出其横向距离。随后通过公式计算,便可以得出后视镜视野范围的夹角角度。角度越大则后视镜视野盲区范围越小,反之则后视镜视野盲区越大。

测试车型虽然左右外后视镜均未采用双曲率镜片,但得益于镜片面积较大,实测左右外后视镜视野范围分别为27.5°和19.3°,均处于同级中上游水平,日常驾驶能够对左右两侧路况有良好的判断。

在测试过程中,后驻车雷达在1.35m可以感知到后方物体,雷达功率出色。参考往期测试经验,持续蜂鸣阶段越接近0.25m则越贴近日常使用习惯。从实测数据来看,测试车型持续蜂鸣提示距离为0.25m,和测试经验值一致。令人有些遗憾的是,本次测试的车型没有配备前雷达。

<p class="ql-align-ce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质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