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回到江东会不会东山再起呢

如题所述

不会,当时刘邦已经占据了中原北方,兵精粮足,文有张良,武有朋越。东山再起如何理解?如果是同意中国,那我觉得不可能,如果是再在西楚称霸一时,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首先,即使历史在重演一遍我还是觉得项羽不会坐上亭长的那条小船,性格使然。也是我觉得最大的原因,那个亭长的出现我觉得不仅没有给项羽存活下去的希望,反而坚定了他死亡的信心,我们知道项羽出生贵族,那种无与伦比的骄傲感,在碰见乌江亭长的那一刻彻底战胜了存活下去的信念。他不愿意让人看见他的失败。更何苦这次是给一个小小的亭长看见。他不愿博取人家的同情,但是今天同情他的却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亭长。自尊心使得他不会选择坐上那条唯一的小船。在加上亭长一番:“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句我觉得应该就如一把刀子般刺进了项羽的内心深处,如今看到一个亭长就已经感到无颜面对,更何况还要回到家乡去面对那些父老乡亲呢。所以项羽选择要进行最后的战斗!而那个亭长简直是出来的太不是时候了。如果他不出现的话,以项羽何等的武力,单靠项羽一人也许还真就逃出包围了。
所以这里我们要假设,当时不是亭长驾驶着一条小船出来,而是在乌江上停着一条小船。那么我觉得项羽会毫不犹豫的坐上去逃跑(项羽一开始确实是准备逃跑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弃十万大军不顾,虞姬自杀,28骑突围的故事了)。
其次回到江东的项羽,可以看出连一个亭长都面对不了的他,即便是回到了江东,细想之后估计项羽也不会去面对数万的江东父老,他那自负的性格、极强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这样做。他不像刘邦这个痞子,输无数次都无所谓。项羽是输不起的,所以我认为即使逃走了,项羽的结局最有可能的还是回到江东,冷静下来思考后还是自杀了。做人如项羽般,是绝对不会苟活的!
那么我们就要假设,项羽回去了,而且面对了江东父老。其实江东父老是希望项羽在称王的。这一点由项羽死后还有不少势力对抗刘邦就可以看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项羽确实不具备政治才能,他没有政治头脑,重用亲人,性格直率,并且性情残暴(项羽虽然对待自己的手下很好,但项羽确实好杀戮,爱屠城)。这样的人是很难长久得到民心的。而且项羽的后勤做的确实很差,荥阳之战、垓下之战哪一个不是因为粮草补给不足而导致失败的。而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这一点几乎就没有出现过问题。而粮草问题,即便是项羽回到了江东,这个问题也是不会被他重视,而得到解决的。
所以我认为项羽如果又在江东称王后,以项羽的实力和刘邦短时期内相对抗时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但是长时间下来,项羽确实很难成功,毕竟经过垓下一战,天下大势已经定了。并且面对善于攻心计手下又人才无数的刘邦,项羽的优势已经不再了。但作为史上最强悍的将领,项羽一定会在给我们带来几场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历史战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2
不会的。因为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错哪了。还说:天亡我也!
第2个回答  2013-08-12
历史不允许假设。没有意义。谢谢!
第3个回答  2013-08-12
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展开楚汉之争的最后决战。项羽平生最大的劲敌韩信在此设下十面埋伏,使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遭遇平生第一大败也是最后之大败。 此前天下无敌的项羽及楚军被屡败屡战的刘邦联军最终击溃。 决定突围的当夜,喝得大醉的项羽,在心爱的美人虞姬和同样心爱的名马骓的陪伴下,拔剑起舞,慷慨悲歌,自吟自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悲愤、无奈,尽显英雄末路之状。虞姬也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出美人绝望之声,虞姬歌罢挥剑自刎。 美人已逝,项羽一路突围,奔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逃生,回到江东,收拾队伍,重整齐鼓,再争天下。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亭长的好意,放弃渡江,回身作自杀式的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身亡。 一代霸王就此灰飞烟灭。 千年之后,唐代诗人杜牧路过乌江亭,面对霸王往事,不禁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一首《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大夫应当能屈能伸,当年项羽不应自杀,还是应渡江东归,召集江东子弟再战,说不定还可以重图霸业。 这当然是杜大诗人的假设,我们要问:假设当年项羽真的渡江东归,能卷土重来、重整霸业吗? 巴布以为,不是难,而是相当相当的难,几乎没有可能。 第一,此时,天下大势已不是秦朝末年群雄之时的情况了,那时,天下苦秦已久,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目标是推翻给天下苍生带来苦难的秦王朝,因而赢得天下百姓的拥护。而现在,经历多年战乱的百姓思安、思定、思统一,早已厌倦战争,不希望战争延长。如果项羽再组织队伍延长战争,就是违背天下百姓的意志,也是逆天行事,没有百姓支持拥护、逆天而行的战争岂能成功? 第二,项羽的老家江东,固然是富庶之地,人丁兴旺,英雄辈出,也就是杜牧所说的“多才俊”,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也早已是千疮百孔,十室九空,人口剧减,早已没有多少可供项羽卷土重来的后备力量了。 第三,退一步说,即使江东人口损失不多,还有可供项羽使用的后备力量,但他们还会像当年起兵反秦那样,项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吗?巴布以为,不大可能了。 当年,项羽、项梁叔侄起兵反秦,是打着复兴楚国、拥立楚王后代为王的旗号进行的,所以能得到楚国民众的同仇敌忾的积极响应,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也。而后,项羽放逐并阴谋杀掉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战争中的表现又凶狠残暴,不是杀人就是放火,早已引起天下百姓的惊骇与不满,天下民众包括江东人民已与他渐行渐远,民心丧失殆尽。 把江东子弟性命丢尽、一败涂地的项羽倘使回到江东,不遭江东父老谩骂、遗弃甚至杀掉就算万幸了,怎么可能奢望重现当年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景象? 项羽自己对这一点倒是很明白的,他确实无颜过江,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 第四,此时,敌我双方力量早已发生根本逆转,当年弱小的刘邦羽翼已丰,真正是谋臣如云、战将如雨,锻炼成长起了一个最强的团队,占据了绝大部分天下。刘邦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栖身在项羽手下的小股队伍的首领了,而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经验比较成熟、拥兵数十万即将一统天下的雄主了。如果说,当初力量十倍强于刘邦的项羽最终都不免于失败,那么,现在力量百倍弱于刘邦的孤家寡人项羽,要想卷土重来,岂能如愿? 还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比作为诗人的杜牧看得要明白一些,王安石的《乌江亭》一诗是这样写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意思很明显,战乱已久,民心思定,大势已去,虽有再多的江东子弟,也不一定愿意与项羽一起再来争夺天下。 这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分析,是政治家对历史的理性阐释。 与杜牧的惋惜、王安石的质疑不同,南宋美女词人李清照对项羽则是倾慕、称颂,她的《夏日绝句》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赞赏项羽生也英雄、死也英雄,敢于承认失败,正视失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