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内,1两银子等于多少贯钱,1贯钱又等于多少钱?

如题所述

希望对你有帮助:根据水浒传的描写,我们可以肯定,1两银子不等于1贯钱,1两银子要远大于1贯钱,其理由如下:

1、鲁智深用上等好铁打了62斤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了5两银子,白日胜黄泥冈卖酒是5贯一桶,若一两银子==一贯铜钱,则推出62斤水磨禅杖+一口戒刀==一桶酒,在宋朝的时候,铁、兵器自然是昂贵的,比如林冲买刀卖主索价3000贯,实值2000贯,成交1000贯;再如杨志卖刀报价3000贯,鲁智深若卖禅杖,报价估计少不了1000贯。这说明5两银子的购买力要大于5贯钱。

2、在第21回,阎婆拿了些碎银子,出巷口去买得些时新果子,鲜鱼嫩鸡之类,归到家中,都把盘子盛了。到第24回潘金莲中午取出一贯钱,让王婆出去买酒菜吃,王婆却自己添了些钱去买些好酒好食、希奇果子来。

阎婆用的是碎银子,估计不到一两,买的东西确实很好,而王婆用了一贯钱上街买东西,却还要添钱,这也说明1两银子的购买力远大于1贯钱。

从上述两个例子看,银子和铜钱的兑换关系,不是1:1,应该是1两银子>1贯钱。

3、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柴进便唤庄客,叫将酒来。不移时,只见数个庄客,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都一发将出来。这里显然十贯钱不可能等于十两银子。

4、再进行分析,金翠莲的典身钱是3000贯,杨志的宝刀卖3000贯,武松、林冲等通缉犯也是3000贯,如果银铜比是1:1,那么金翠莲的身价就是3000两,显然不会那么高,再如林冲买刀1000贯,如果银铜比是1:1,值1000两银子,林冲不会那么有钱。

而且,宋朝的1贯铜钱,为5宋斤,1宋斤=640克=1.3市斤,1贯钱重6.5市斤、3250克,1文铜钱为3.2克,3000贯就是3000贯*6.5市斤/贯=19500市斤,接近10吨,怎么运?也没法兑付。

那么水浒传中的1两银子应等于多少铜钱?

分析水浒传中出现的货币数量,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就是“3”,比如3000贯,出现了8次,比如3贯,出现了两次: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大闹浔阳江》张横、张顺兄弟俩做私渡,又那等客人贪省贯百钱的,又要快,便来下我船,船钱本合500足钱一个人,我定要他三贯。为什么要他三贯?而不是1贯、2贯?

再如,第九十四回《关胜义降三将李逵莽陷众人》安定州,五个月雨无涓滴,州官出榜:“如有祈至雨泽者,给信赏钱三千贯。”乔冽揭榜上坛,甘霖大澍。后来,库吏却将三贯钱把与乔冽。这里也是给了三贯,为什么不是5贯?

另据搜索的资料,南宋官员吴泳于淳佑末年在广东运使任上《奏宽民五事状》中言及,广东银价比数十年前有明显增加,银的市价已增至每两三贯五百文。(《鹤林集》卷二二)李曾伯于宝佑四年上《救蜀楮密奏》言及当时东南银一两价为十七界会子七十五贯,折为铜钱约为三贯七百五十文,(《可斋续稿》后集卷三)与吴泳所言接近。另包恢上奏言沿海走私贸易,讲用铜钱买蕃舶银,“凡一两止一贯文以上,得之可出息二贯文”,(《敝帚集》卷一《禁铜钱申省状》),此记述则说明当时银价每两是三贯。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3”是一个重要的兑换比例数字,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就是1:3。

3000贯就是折合1000两银子,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干100年,近似今天的百万富翁,所以3000贯才如此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4
你解释的太啰嗦,让人看不懂,以前的多银两个是现在的多少钱就行了,你那啰嗦的,太复杂
第2个回答  2017-04-11
正常来说,一贯钱是指一千个铜钱,但问题宋时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钱为百”。即一贯钱为七百七十钱。
至于铜钱与银两的换算,则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北宋宋初银钱兑换比为一两银兑一贯钱
到徽宗时,一两银兑两贯钱。
至于南宋中期,则是一两银兑换三贯钱。
王曾瑜先生一个考据,南宋绍兴年间,80贯钱,折合成20两银子,1两金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平时市面流通的,一般是铜钱,而不是银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